![]()
最近,65歲的張叔叔在家看新聞,看到一條信息時瞪大了雙眼:“2023年我國新增艾滋病例數較5年前上升了約18.4%。”他忍不住問身邊的老伴,“艾滋病不是離我們很遠嗎?怎么還會不斷增加?”身邊的兒女們也常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仿佛只和所謂“特殊人群”有關。
張叔叔想起多年前一次同學聚會,有朋友談起有些老同學查出艾滋,聚會氣氛頓時尷尬起來。
![]()
張叔叔的心里忽然出現了很多問號:到底哪些行為會暗中招惹上艾滋病?難道,自己日常生活中也有隱患?醫生、專家一再提醒,“寧可在家看場電影,也別做那6件高風險事。”而偏偏,這6件事卻是很多人常常不以為意的小細節。
誘發艾滋風險的日常誤區,可能正在悄然蔓延。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病例并非來源于社會邊緣群體,反而是來自普通家庭、普通人。艾滋病,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近一步。
不少數據和真實故事都證明,僥幸和無知,才是危險的最大幫兇。很多人終究還是輸給了自己的一時疏忽。所以,哪些生活習慣正悄悄“打開”艾滋的大門?我們又可以怎樣保護自己和家人?
![]()
提到艾滋病,許多人下意識覺得距離遙遠。實際上,2023年國家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報告艾滋病現存感染者已超125萬,死亡病例逐年增加。更讓人警惕的是,中老年人群體感染率增長明顯,55歲以上人群占比已超過20%。專家分析,這背后不僅是知識滯后,更有“心理麻痹”。一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習慣,成為高危因素的“隱形通道”。
譬如:缺乏防護的“試探”行為;與陌生人過度親近或共用物品;盲目信任,不做基本防范。
許多人忽視這樣一個事實:艾滋病毒并不挑人,只看行為。一旦有高風險行為發生,就有被感染的概率。從醫院門診真實案例來看,新發感染者中不少人坦言“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感染”,更有不少因為諱疾忌醫,貽誤了科學干預的黃金期。醫學界有共識,只有通過理性認知和防護手段,才能真正遠離這類慢性“隱形殺手”。
![]()
醫生反復強調,預防大于治療。下面這6個典型高風險行為,很多普通人其實也會不自覺觸碰。了解風險,把危險擋在門外:
一是隨意共用銳器。理發店修面共用刀具、家庭用指甲鉗、修腳刀等都存在被污染的風險。中國疾控數據顯示,蝕性銳器共用導致艾滋傳播概率最高可達0.63%。
二是無防護情況下的高危性行為。近年數據顯示,無保護性行為已成為國內艾滋病感染的首要途徑,如每10萬例新增病例超過66%與此相關。年齡越大,知識匱乏,風險往往被低估。
三是盲目進行非法輸血或注射。盡管正規醫院嚴加管控,但一些小診所、地下美容注射渠道風險難以管控,一旦血制品受污染,感染幾率可高達90%以上。
![]()
四是親密接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未加注意。嘴唇潰瘍、牙齦出血等小傷口,在高風險環境下一樣“開綠燈”。有權威報告指出,體液傳染雖不是主要方式,但受傷部位直接接觸可提升感染概率。
五是參與不規范“修腳店”“拔罐”等服務。部分小店消毒不嚴,工具集中使用,一旦前一位顧客患有傳染病,病毒借機進入下一個人的身體。
六是對防護意識的懈怠、自以為“不會找上我”。這種麻痹心理最為可怕。數據顯示,超45%的新增患者感染時并不自知,直到出現發熱、淋巴腫大等癥狀才被確診。
仔細看,你是不是也曾在生活中犯過一條甚至多條?這些常被忽視的小動作,其實暗藏極大的健康隱患。而一旦防護意識弱化,代價往往很高:
主動檢測,早篩查是關鍵。一旦有高風險行為,不必諱疾忌醫,及早去當地疾控機構做相關檢測。
選擇正規醫療和服務機構。無論看病、理發還是美容,切記只選持證經營、衛生達標的場所。避免一時便宜,留下終身后患。
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共用可能帶血的用具。家里的指甲鉗、刮痧板、剃須刀等,要確保一人一套,定期用酒精消毒。
遇到身體小傷口時,及時包扎且避免高風險行為。發現唇部潰瘍、牙齦出血、皮膚破損,務必避免過度親密接觸。
![]()
高危行為必須嚴格防護。在性行為等高風險場景中,堅持使用合規保護措施,杜絕僥幸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