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發(fā)現(xiàn)了一首距今約3000年的巴比倫失落贊美詩。這一新發(fā)現(xiàn)為學界深入了解古巴比倫城市風貌及其居民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
在慕尼黑大學教授恩里克·希門尼斯與巴格達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研究人員辨識出此前失落達千年的文本。據(jù)介紹,這首贊美詩展現(xiàn)了巴比倫的壯麗景象,并揭示了城市男女居民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巴比倫城約建于公元前2000年,曾是舉世聞名的文化與學術中心,其遺留下來的眾多文學作品,如今仍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巴比倫人習慣在泥版上以楔形文字記錄文化與知識。當前,許多泥版僅剩殘片,為此研究團隊通過“電子巴比倫文獻平臺”,致力于數(shù)字化全球已知的楔形文字殘片,并利用AI工具幫助碎片識別與拼接。希門尼斯教授表示,借助人工智能,團隊確認了另外30份與該頌歌相關的抄本,極大地加快了拼合速度;而在傳統(tǒng)方式下,類似工作可能需要數(shù)十年時間。通過這些新增抄本,團隊成功還原并釋讀了整首古代贊美詩。
研究成果顯示,這首巴比倫頌歌長達250行,內容在當時廣泛流傳,甚至作為學生課本進行抄寫。詩中不僅描繪了城市建筑,還贊美了幼發(fā)拉底河的生態(tài)對城市和田野的滋養(yǎng),是現(xiàn)存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中少見的自然景物描述。更令人關注的是,詩歌中關于巴比倫女性、她們作為女祭司的社會角色及相關職責的記載也為學界首見。此外,贊美詩還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共處和包容精神,例如對外來者的尊重態(tài)度。
巴比倫古城遺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約85公里處,現(xiàn)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據(jù)介紹,這首贊美詩部分內容如下,展現(xiàn)了當時巴比倫依河而建的自然與人文景致:
“幼發(fā)拉底河是她的江河——由睿智的主宰努丁穆德所設——
它滋潤了草原,灌溉了蘆葦叢,
其水流入湖泊與大海,
田野里生長著芳草與花卉,
牧場上麥田繁茂,
人們收獲、堆疊成束,
牲畜成群,安臥綠地,
財富與榮耀——人類應有之物——
由神恩賜、倍增、莊嚴賦予。”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