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消息,英偉達市值成功跨越5萬億美元這一里程碑。
根據道瓊斯市場數據,目前英偉達的市值規模已超越了AMD、Arm Holdings、ASML、博通、英特爾、泛林集團、美光科技、高通以及臺積電這九家企業市值的總和。
英偉達市值沖破5萬億大關之際,老黃也達到了個人榮耀的至高點。福布斯實時富豪榜數據顯示,黃仁勛的個人資產已超過1800億美元,位列全球富豪榜第八名。
![]()
圖源:福布斯富豪榜
該說不說,從洗碗工到創建英偉達,黃仁勛的成長生涯堪稱一部奮斗史。
1963年,黃仁勛出生在中國臺灣。少年時期為了追求更好的學習機會,他前往美國留學。為了維持生計,黃仁勛在餐館里做過洗碗工也干過擦廁所的活。
1993年,30歲的黃仁勛攜兩位年輕工程師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柯蒂斯·普里姆創立英偉達,明確且具挑戰性地瞄準當時小眾的GPU市場。
但創業初期遭遇挫折,首款產品NV1失敗,公司幾近被拖垮。
然而黃仁勛在公司生死關頭,他大膽舍棄原有技術路線,全力投向微軟主導的DirectX圖形接口標準。
這一決策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
![]()
圖源:英偉達
1999年推出的GeForce 256顯卡,不僅讓英偉達在圖形處理領域占據領先,還首次提出“GPU”概念。實現圖形處理從依賴CPU到專用硬件的革命性轉變,為現代3D圖形和游戲筑牢根基。
黃仁勛沒有止步于此,目光比小雷想象的還要長遠。
除了游戲領域,他相信GPU的并行計算能力能在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等更廣泛領域大顯身手。為此他不顧反對推出CUDA平臺,把GPU變成通用計算引擎。
正是這份堅持,助英偉達在近十年后的AI浪潮中迅猛崛起。深度學習依賴海量數據并行處理,CUDA架構的GPU堪稱絕佳“引擎”。
從瀕臨破產的初創企業,到如今市值破萬億的科技巨擘,黃仁勛的創業路并不平坦。
就在同一天,美股其他科技股也在漲。微軟市值4.03萬億美元,在全球排第二;蘋果市值4.00萬億美元,排全球第三。
![]()
圖源:小紅書
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沒錯,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竟拉開了足足一萬億美元的巨大差距。
咱們先來看看微軟。
2019年4月,微軟的市值實現了首次突破,成功跨越1萬億美元的里程碑;隨后在2024年1月,其市值進一步上揚,來到了3萬億美元的高度;最終在2025年7月,微軟緊隨英偉達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家市值沖破4萬億美元大關的上市公司。
這意味著,微軟耗費了將近6年的時間,公司市值才從1萬億美元攀升至4萬億美元。
再來看看蘋果。
2018年8月,蘋果公司市值跨越1萬億美元大關;到2022年1月,其市值又率先在全球達到3萬億美元;今年10月29日,蘋果盤中市值再度攀升,成功突破4萬億美元。
蘋果市值從1萬億美元漲到4萬億美元,用了7年多的時間。
![]()
圖源:英偉達
最后是英偉達。
2017年3月時,英偉達的總市值僅700多億美元。到2023年5月底,其市值首次超過了1萬億美元;而到了2024年6月,英偉達市值又首次沖破了3萬億美元大關。
后續發展勢頭愈發迅猛。英偉達市值從3萬億美元攀升至4萬億美元,耗時1年1個月;而從4萬億美元進一步躍升至5萬億美元,僅僅用了3個多月。
無可否認,AI時代已然來臨,而英偉達的Blackwell正是推動其前行的核心動力。
說到最后,你們對于英偉達市值成功跨越5萬億美元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