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
前言
經常關注兩岸新聞的朋友可能都有感覺,這兩年臺灣和內地的貿易就像一場膠著的拉鋸戰,一邊是大陸敞開大門給臺灣送紅利,另一邊卻是臺灣當局變著法兒設門檻。
直到兩年前,中國商務部終于狠下心,一紙公告公布出來,直接啟動對臺貿易壁壘調查,這場拉鋸戰才算真正進入白熱化,自此我們才清楚,官方終于肯出手了。
![]()
官方終于出手了
可能有人覺得“調查”就是走個過場,可這次真不是鬧著玩的,調查一出手就瞄準了2455項產品,從半導體這種高科技產品,到芒果、菠蘿這些農產品,再到五金化工、紡織品,幾乎涵蓋了兩岸貿易的主要品類。
發起調查的不是別人,正是大陸的商會和企業,手里攥著的全是實打實的“證據”,證明臺灣當局通過進口配額、技術標準卡脖子、審批故意拖延這些手段,把大陸貨進島的路堵得嚴嚴實實。
商務部這回是動真格的,直接組了個由貿易官員、經濟分析師和法律專家組成的專案組,兵分幾路開展工作,一撥人跑到福建、江蘇這些對臺出口重鎮,挨家挨戶找果農、化工廠老板聊。
![]()
福建一位芒果種植戶就跟調查組訴苦,2022年他們家的芒果對臺出口量一下掉了30%,倉庫里壓了足足5000噸,算下來直接損失1.2億人民幣,這數據可不是隨口說的,海關總署的官方報告里寫得明明白白。
另一撥人則通過線上問卷詳細詢問臺灣本地商會,把進口流程的每個細節都摸得清清楚楚,可臺灣當局那邊卻一直拖拖拉拉,直到5月底才提交初步材料,還對核心問題避而不談。
到了5月商務部干脆開了場研討會,把中芯國際、華為供應鏈的代表都請了過來,讓他們當面吐槽臺灣的審查亂象。
![]()
有企業代表直言他們的7納米芯片原型要在臺灣通過審查得等4個月,光是源代碼審核就像過五關斬六將,遠遠超過了WTO規定的60天上限,這不僅耽誤產品迭代,還容易造成知識產權泄露。
六月份調查組更是直接去了實地考察,親眼看到大陸水果因為所謂“農殘超標”被扣押一周,可最終檢測結果全是合格的,就這一周的延誤每噸水果的物流成本就多了2000塊。
商務部中期報告估算,這些貿易壁壘給大陸企業造成的經濟影響超過80億美元,不少企業因為供應鏈斷裂,眼睜睜丟了市場份額。
![]()
反制效果立竿見影
整個調查過程中,臺灣當局的態度始終消極,美國還在背后煽風點火,8月有消息稱美國國務院通過駐臺機構攛掇臺灣別松口,要配合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
但商務部根本不吃這套,九月直接召開了聽證會,還請了WTO觀察員坐鎮,內地光伏企業當場拿出證據,證明臺灣對大陸產品征收15%的反傾銷稅,這明顯踩了ECFA協議的紅線。
23年12月15日調查結論正式公布,認定臺灣地區的相關措施構成貿易壁壘,違反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半導體技術審查、農業檢疫標準等都在問題清單里。
![]()
既然證據確鑿,反制措施就跟著來了,次年年1月1日起大陸先對臺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類產品中止ECFA關稅優惠,到了6月15日又把范圍擴大到134個稅目。
反制效果立竿見影,臺灣股市當天就跳水,加權指數半導體板塊下跌近3%,臺積電市值一下蒸發十五億美元。
可臺灣經濟部門還嘴硬,說要評估影響,卻壓根沒打算取消貿易壁壘,反觀大陸企業,中芯國際直接加碼南京工廠50億人民幣投資,用實際行動表達信心。
![]()
這場歷時8個月的調查,光收集的文件就有500多份,全程公開透明,靠的就是證據說話。
在這場貿易拉鋸戰里最難受的當屬臺積電,這些年一直被美國牽著鼻子走,20年就宣布砸120億美元去美國亞利桑那州建5納米工廠,后來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給了527億美元補貼。
臺積電拿了66億直補加50億低息貸款,代價就是承諾限制對大陸出口先進技術,還要把客戶數據分享給英偉達英特爾,這直接導致2022年臺積電大陸訂單占比從60%降到55%。
![]()
無法脫離大陸市場
可美國建廠的日子并不好過,2023年招工程師要比臺灣多開30%工資,當地工會還動不動就罷工耽誤設備安裝,原本計劃2024年4月試產的工廠一拖再拖。
到24年的時候,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已經投了650億美元建了3個工廠,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外方直接投資項目,可四年過去連一塊半導體產品都沒生產出來。
更讓臺積電頭疼的是大陸市場的羈絆,2023年臺積電大陸工廠營收占比達25%,光是南京工廠就雇了3000名本地人,一年納稅超10億人民幣。
![]()
2024年10月商務部發布會明確表示,正依據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反制措施,包括調整臺灣芯片進口優惠關稅。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方面還終止了臺積電南京工廠的“驗證最終用戶”資格,以后買美制設備零件都得單獨申請許可,被卡脖子成了常態。
這時候大陸升級稀土出口管制更是戳中了臺積電的要害,2025年4月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對釤、釓等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涵蓋金屬、合金、氧化物等多種形態,出口必須申請許可。
![]()
要知道芯片制造離不開稀土,臺積電南京工廠面臨材料短缺風險,要是真從大陸撤廠,光供應鏈重構就得花40億美元。
現在的臺積電其實已經陷入兩難,留在大陸要面對美國的設備卡脖子,撤出大陸不僅數百億投資打水漂,全球15%的產能缺口沒人填補,亞洲市場營收占比超70%的基本盤也會動搖。
![]()
結語
說到底兩岸貿易從來不是零和博弈,22年2381億美元的貿易額,大陸占臺灣出口近一半的份額,這說明兩岸經濟早就深度綁定,民進黨當局搞貿易壁壘,美國又拉著臺積電搞“脫鉤”,最終只會傷了臺灣自己的經濟。
大陸一直希望兩岸在高科技領域好好合作,可前提是不能搞“臺獨”,不能賣臺求榮,現在稀土管制ECFA反制只是開始,要是民進黨當局還執迷不悟,后續的措施只會更嚴。
對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來說,與其在中美之間左右為難,不如認清兩岸經濟共生共榮的現實,畢竟誰也不會跟自己的市場和錢包過不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