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琴與“抗戰瓷”
高富華
2015年8月,我行走在江南大地上,追尋“江南大地之鋼盔”。
10年后的2025年8月,一部追尋“江南大地之鋼盔”史實的圖書——《南京上空的孤鷹》擺放在讀者面前。
“江南大地之鋼盔”的主人名叫樂以琴,曾跟隨部隊駐防江西南昌,1937年12月3日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2014年,樂以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1937年初樂以琴(前一)和家人拍攝的全家福(2021年9月7日蓬州閑士攝于蘆山縣博物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10年前的8月13日,在南昌,我走進抗戰史專家蔣文瀾的家。當年已90歲高齡的蔣老,提起樂以琴,如數家珍。
蔣老拿出兩份他抄錄的手稿:
“這是1937年8月18日報紙的報道,有樂以琴擊落日機的消息——8月15日,在滬于敵機八架包圍中奮戰,擊落敵輕轟炸機之樂以琴君,年方23,四川籍,諸人均爭與談話,興趣甚濃。”
次日的報紙更有意思:
“樂以琴持香煙毛巾到醫院,贈敵空軍俘虜松浦久夫,敵俘虜涕下感激,謂乃受本國軍閥驅趕而來,不愿作戰。”
更讓蔣文瀾記憶深刻的,還是樂以琴親筆題字的“抗戰瓷”。
“晴耕雨讀,詩書傳家。”樂以琴出生在四川省蘆山縣一個農耕家庭,父輩三弟兄沒有分家,共育有子女17人。父輩十分開明,子女都送出去讀書,結果17個子女出了14個大學生,其中還有7個博士,3個抗日軍人。
樂以琴1931年被齊魯大學文理學院錄取,1932年底,樂以琴得知當時的中央航空學校招生,他以齊魯大學在校生身份,報考該校被錄取。
在離開山東前,他給二姐樂以成寫了一封信:父母生我,祖國養我,此時此刻,弟惟有投筆從戎耳!
畢業后,樂以琴編入中國空軍第八隊(后整編為四大隊)。
從進入航校的那一天,樂以琴知道中日全面開戰是遲早的事,升空作戰,生死就在瞬息之間!為此,他“燒瓷明志”提前準備好了自己的“遺物”。
駐防南昌期間,樂以琴跑到景德鎮,一口氣買下了68件(套)杯、碗、盤、勺等瓷坯,燒制前,他在杯胚一一寫上父母和伯父母、叔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的名字,燒制好后,他寄回老家,讓父母分贈給親友,作為永久紀念。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8月,樂以琴所在的四大隊從南昌起飛,奔赴淞滬抗日前線。
離開南昌前夕,樂以琴給家人寫了一封信:“保家為國,抗戰到底!為家爭光,血灑長空!為國獻身,血捍長空!”
1937年“8·15”空戰,樂以琴一戰成名,一舉擊落4架日機,被譽為“江南大地之鋼盔”。后來,樂以琴又擊落兩架日機。
1937年12月3日,日本集中主力,出動30多架殲擊機輪番轟炸南京。此時,駐守南京的空軍早已消耗殆盡,幾近“空軍”,樂以琴的戰機也在戰斗中受傷,尚未修復。
樂以琴義憤填膺,搶先鉆進戰友戰機,毅然決然地升入高空,截擊敵機。
整個南京上空只有樂以琴的“孤鷹”在日機中左沖右突,不僅讓敵人的攻擊一次次落空,還讓圍攻的兩架日機相撞爆炸。
面對數十架敵機,樂以琴無所畏懼,與日軍拼死鏖戰,直到“孤鷹”墜落,壯烈殉國,年僅23歲。
早在中央航空學校讀書時,樂以琴就發出誓言——
“西子湖之神諸鑒,我決以鮮血灑出一道長城,放在祖國江南的天野!”
幾十年過去了,樂以琴的“抗戰瓷”大多已不見蹤影,留存于世的已很罕見。1985年,他二姐樂以成(婦產科專家)在重慶講課時,聽說重慶市博物館正在征集文物,她將手中的花卉小碟、粉彩花卉小瓷勺、五彩人物碗全部捐獻出來。三哥樂以鈞、八弟樂以本也將珍藏數十年的“抗戰瓷”捐出。
在蘆山縣博物館,我曾看過樂以本捐贈的瓷杯,只見上面寫著——“八弟留念 六哥贈于南昌空軍第八隊”。
蔣文瀾說,抗戰期間,到景德鎮“燒瓷明志”的人很多,但真正有價值的“抗戰瓷”并不多。而樂以琴留下的“抗戰瓷”,不僅有他親筆的題字,而且是在全面抗戰前燒制的,有的他還曾使用過,文物價值很高。
離開南昌,我先后到上海、杭州、南京、寧波、常州等地,循著當年樂以琴的足跡一路追訪。采訪歸來,我又四處查找史料,尋訪知情人后代,試圖把歷史碎片拼接起來,并開始創作長篇紀實文學《南京上空的孤鷹》。
十年磨劍,終成一書。飛鷹遠去,魂歸藍天;歸去來兮,英魂長存!
![]()
來源:《四川日報》2025年10月24日第12版
作者:高富華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