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軍飛行員劉玉堤在返航途中,無意間發現,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壓壓的敵機,足有六七十架!
1951年11月的一天,一位28歲的中國年輕飛行員,獨自返航途中,抬頭沒看雷達,低頭一看傻眼了。
六七十架美軍噴氣式戰機正從云層下涌出,像一鍋被掀開的螞蟻一樣,在他腳下翻滾,這是在玩命嗎?他卻沒有退路。
他叫劉玉堤,一個從陸軍轉行的“空中拼刺刀”高手,面對這壓頂而來的鋼鐵洪流,他選擇迎頭殺入。
1951年,中國志愿軍空軍裝備的是蘇制米格15,飛行員平均噴氣式戰機訓練時間只有15個小時。
對面是美國空軍,F86佩刀戰機,飛行員個個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老將,飛行時長上千小時不是問題。
這種差距,擺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像是一場注定輸掉的比賽,但劉玉堤偏不信這個邪,他從陸軍轉崗空軍,飛行時間不多,戰斗經驗更是零起步,但他有的是一股子拼勁和狠勁。
當他在返航途中,意外撞上敵人大編隊時,許多人可能第一反應是趕緊“跑為上策”。但他不是。面對這密密麻麻的敵機,他沒有慌,沒有叫援,而是果斷拉高,借助云層隱蔽身形,一頭扎了下去。
這是一次“空中單挑”,劉玉堤憑借精準的判斷和超近距離的攻擊方式,悄無聲息地接近敵機,拉近到150米以內才開火,這是什么距離?相當于你在高速公路上以300公里的速度追尾前車還要穩穩擊中。
這一戰,他一口氣擊落了四架敵機,創下了志愿軍空軍歷史上的單次最多擊落紀錄,這場以一敵眾的空戰,讓美軍第一次意識到,中國空軍不是空中菜鳥,而是真正敢于貼身肉搏的對手。
劉玉堤不是一開始就站在藍天上的,他1938年就參軍了,是八路軍的老兵,那時候,他親眼看到戰友死于敵機轟炸,心里憋下一口氣:“我一定要飛上天,把敵人從空中打下來。”
可從一個步兵轉行飛行員,談何容易?那時候的東北老航校條件極差,訓練設備簡陋,飛行教材靠抄,模擬訓練靠想象。
但他咬牙堅持下來了,飛行不穩就反復練、機動動作不熟練就一遍遍重復,他把自己練成了天上飛,也能地上拼的刺刀戰士。
他的戰斗風格也是一路血拼出來的:不開火就掠過、開火就打中,不是因為浪漫,而是因為油料有限,機會只有一次,他的每一次出擊,都是一次生死對賭。
2015年,劉玉堤臨終前,手已經不聽使喚了,卻堅持顫抖著寫下七個字:“大大發展轟炸機”。他知道,中國空軍想要真正挺直腰桿,不能只靠戰斗機,還要有自己的戰略空中力量。
這七個字,如今成了他獻給后輩最沉重的禮物,他的兒子劉飛保,雖不是飛行員,但在地勤一線守護著每一架戰機的安全,他的外孫陳瀏,更是駕駛殲20參加國慶閱兵,把紅旗插上了新時代的天空。
從米格15,到殲20,中國空軍這幾十年的跨越,走得不容易,裝備在升級,代際在更替,但那種“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代代相傳,從沒斷過。
劉玉堤那次空戰,不只是一次軍事勝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突破,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他用一架飛機,闖進了幾十架敵機的領空,打出了中國空軍的威信。
那并不是一場“勝者為王”的游戲,而是一個新生軍種,用血和火在敵機包圍中硬生生殺出的一條路,這種膽氣,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是命懸一線時,敢于迎上去的底氣。
當年劉玉堤的那一沖,不僅擊落了四架敵機,更擊碎了“中方飛不過鴨綠江”、“志愿軍不敢空戰”的神話。
今天,中國已有自己的遠程轟炸機、隱形戰機、預警機,空警500、殲20、轟6K,不再是曾經那個只能靠拼命換戰果的“新兵”,但無論技術多先進,劉玉堤那句“要敢拼”的精神,仍是這個軍種的底色。
真正改變命運的,不是裝備,而是那顆永不服輸的心,哪怕敵人再強,我們也敢迎頭而上,他的故事,是那代中國飛行員的縮影,更是新時代中國空軍的起點。
這不是傳奇,這是歷史,而歷史的重量,從不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