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秋,德州62歲的程木興成了村里的明星,他沒進過實驗室,卻悶頭搞出了大事。
他種出的棉花,株高4.26米,單株結鈴136個,產量是普通棉花的幾十倍,有人說他傻,有人笑他癡。
這個沒有高學歷的農民,憑什么完成了一次農業奇跡?他那股子不服輸的倔勁,又能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什么?
![]()
“快來看,老程頭家那幾棵‘怪樹’!”一個村民的喊聲,打破了山東德州這個小村莊的寧靜。
鄉親們聞訊趕來,站在程木興家的地頭,一個個都看傻了。
這哪里是棉花,分明是一片掛滿了云朵的小樹林!
最高的那棵,用卷尺拉直了量,足足4.26米,主干粗壯得像小樹,枝頭上掛滿了毛茸茸的白色棉桃,遠看真像掛著一盞盞小燈籠。
![]()
程木興本人身高1.68米,站在這棵“樹”旁,剛到它的腰窩。
他想摸到最頂端的棉桃,得顫巍巍地爬上4米高的梯子。
更讓人咋舌的是產量,普通棉花一棵結十來個棉桃就算不錯了,可程木興這6棵“棉花樹”里,長得最壯的一棵,分了四個大枝,居然結了足足136個棉桃!
鄉親們圍著看,有人開玩笑說:“我的天,要是全國棉田都種上這玩意兒,估計咱們的棉被衣服都得跌價了!”
![]()
這奇景背后,是程木興長達七年的堅守與摸索,他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伺候著這幾棵來之不易的“寶貝苗”。
這“棉花樹”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程木興用一套“笨辦法”硬生生“磨”出來的。
說它“笨”,是因為這方法沒有半點高科技的色彩,全靠一雙手、一雙肉眼,和一股子不服輸的傻勁兒。
要問這“笨辦法”到底是什么?
說白了,就是最傳統的雜交和回交育種。
![]()
程木興用大白話解釋:“這就像給棉花‘找對象’!”“有的棉花長得壯但產量低,有的產量高卻容易生病,讓它們‘處對象’,后代里就有可能出現既壯實又高產的!”
這個“找對象”的過程,就是雜交,把兩個不同品種的優良基因組合在一起。
可雜交出來的后代性狀不穩定,有的好有的壞,這時候就需要回交。
回交更講究,就是讓雜交出來的好苗子,再跟它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一方“處對象”,相當于把優秀的基因更穩定地傳下去。
![]()
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其耗費心血。
這背后,是程木興長達33年的田間經驗在支撐。
沒有這33年的積累,他根本不可能從茫茫棉海中發現那棵與眾不同的“天才”雜株。
![]()
那是在2019年,他在魯棉37號的大田里巡查,一眼就相中了那棵鶴立雞群的苗子,他當時就覺得這苗子“有勁兒”,說不定能整出點名堂。
這“覺得有勁兒”的直覺,就是33年經驗煉成的火眼金睛。
從那天起,程木興就和這幾棵“棉花樹”杠上了,天不亮他就鉆進田里,拿著放大鏡似的眼神,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記錄高度、分枝數、結果量,一棵一棵地進行篩選。
長得慢的、結鈴少的、抗病性差的,全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淘汰掉,只留下最優秀的“種子選手”繼續培育。
![]()
有時候,一年辛苦忙完,選出來的苗子還不如去年,他心里也難免犯嘀咕,老伴勸他歇歇,他夜里頭卻翻來覆去,嘴里念叨著:“就差那么一點兒,就差那么一點兒……”
這種執著,就是旁人眼里的“傻”,也是程木興眼里的“倔”,更是他口中那股子“中國農民最寶貴的東西”。
![]()
現在不少地方都在搞智慧農業,田里跑著無人機,電腦上控制著澆水施肥,比人還聰明,比人還精準。
可程木興用的,卻是最老土、最笨拙的辦法。
這“快”與“慢”的對比,“智”與“拙”的反差,恰恰揭示了當前農業發展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是不是過度崇拜了“顯性知識”,卻忽視了那些無法用數據量化、無法用代碼復制的“隱性知識”?
![]()
程木興的成功,就是對這種偏見最有力的回擊。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才是真正懂作物的人!”
農民一輩子扎根田間,天天圍著作物轉,作物的脾氣習性、生長需求,他們摸得比誰都透。
這種源于實踐的智慧,是任何實驗室、任何大數據都無法替代的。
![]()
更重要的是,這些從田里摸索出的好品種、攢下的老經驗,常常能給農業科研人員指新路子,讓科研少走不少彎路。
在德州,像程木興這樣的“土專家”并非個例,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從前輩許德明,到如今的程木興,從高產田的創新,到如今棉花樹的突破,德州棉農的奮斗精神在一代代傳下去。
程木興培育的棉花樹,核心價值遠不止于高和壯,更在于它強大的抗病性和耐鹽堿能力。
![]()
我們都知道,普通棉花在鹽堿地或者病蟲害多的地方很難長好,大片土地因此只能撂荒。
中國是棉花種植大國,新疆、山東、河南是主產區,但土地資源有限,鹽堿地、沙土地的改良利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程木興的目標,正是想從這“棉花樹”里,選育出抗病性更強、更耐鹽堿的新品種,讓棉花能在更多不同的環境里生長。
秋風再次吹過果園,一排排高聳的“棉花樹”在風中搖曳,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一代代棉農的智慧和堅守。
![]()
看著這些在秋風中搖曳的“棉花樹”,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農民七年堅守的成果,更是一種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希望。
如果說每個農民都是一顆種子,那他們用雙手和汗水澆灌出的,就是咱中國農業最牢靠的根基。
程木興的心聲很樸實:“想把咱中國棉農的路子拓寬,受點累算啥!”“只要能幫到大家,干一輩子都值!”
這句話,沒有豪言壯語,卻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
它道出了一線奮斗者的最大心愿,也彰顯了一種最可貴的品質:利他。
他不是為了自己家多收幾包棉,他最大的心愿,是把這些年培育出來的好苗子推廣開去,讓更多棉農受益。
現在,棉花樹的性狀還在穩定中,老程天天記數據、篩品種,想著再培育幾年,把最優良的基因留下來,等到時機成熟,推廣開去,讓鹽堿地也能結出雪白的棉桃。
到那時,棉農的收入能多起來,普通人能穿上更好的棉衣,這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結果。
![]()
程木興和他的“棉花樹”,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偉大,也看到了農村的希望。
這樣的“土專家”,值得我們每個人點個贊!
有些人覺得,創新都在高樓大廈里的實驗室,其實很多農業的希望,就在土地里、農民手上。
正是這些扎根土地的農民,用汗水和堅持,一點點把農業推向前。
![]()
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家,沒有高學歷,但他們懂棉花、愛土地,也敢“折騰”。
這股勁頭,恰恰是咱中國農業發展的根和魂。
只要有這樣的農民在,咱中國的農業路就永遠不會斷,未來一定會越走越寬。
棉花樹的背后,是一位農民七年的堅守,是德州棉花的創新傳承,也是咱中國農業的希望。
![]()
程木興的成功,不是什么魔法,而是一場將“只可意會”的經驗,轉化為“可以言傳”的成果的生動實踐。
未來,那些能將一線智慧系統化、科學化的人,將成為各行各業最稀缺、也最寶貴的資源。
在你我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不起眼”的專家?我們又該如何發現并珍視這些散落的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