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華商韜略 令狐空
2017年,一場國際自動駕駛技術展上發生了戲劇性一幕。
攝影師拍攝行業龍頭Velodyne的激光雷達展品,隨手將禾賽科技新發布的Pandar40墊在攝像機下方充當支架。
這個畫面被禾賽的首席科學家孫愷拍下,成為中美技術代差的殘酷注腳——中國產品給西方巨頭當“墊腳石”。
短短幾年后,形勢徹底逆轉。
Velodyne的股價,從巔峰時的22.82美元/股,狂跌到不足1美元。營收更是沒眼看,2022年第三季度的總收入才960萬美元,只能在當年年底與競爭對手Ouster合并求生。
禾賽科技則以33%的市場份額,20.8億的營收,連續四年位居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總營收第一。(2024年數據)
2025年9月,禾賽又成為首家實現“美股+港股”雙重上市的激光雷達企業,首日市值突破360億港元。
創始人李一帆更是口出“狂言”:
外國對手和我們比差了一大截,甚至感覺不是一個物種。
【01 世界第一】
作為純視覺智駕方案的擁躉,馬斯克早在2015年就斷言激光雷達的智駕毫無意義。
此后幾年,他越來越毒舌,不斷拋出“激光雷達昂貴、丑陋、沒有必要”,“激光雷達就像人身上長了一堆闌尾”,“傻子才用激光雷達”等言論。
除了技術層面,馬斯克敵視激光雷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太貴。
當馬斯克選擇純視覺路線時,美國Velodyne 64線激光雷達的售價高達8萬美元,比特斯拉的整車價格都高出許多。
但讓馬斯克沒想到的是,中國企業不僅攻克了激光雷達技術,還把它打成了白菜價。
2019年,禾賽科技把激光雷達均價做到了1.74萬美元,2023年做到了400多美元,如今的ATX系列,甚至只需200美元。
![]()
▲來源:禾賽科技
對比最初8萬美元的價格,暴降99%以上。
這降價幅度,連半導體行業著名的摩爾定律都被干碎了。
憑借過硬產品力和價格掌控力,禾賽也逐漸登上神壇。
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Yole Group發布的《2025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報告》,禾賽科技在2024年以33%的市場份額,連續四年位居全球車載激光雷達總營收冠軍。
禾賽的客戶與合作伙伴不但覆蓋比亞迪、長城、理想、小米等中國新能源汽車頭部品牌,量產的車型超過120款,同時也在歐美市場具有領導者地位,包括為一家歐洲頂級車廠,提供全球最高線數的車規級超遠距激光雷達ETX。
![]()
▲來源:禾賽科技
更重要的是,隨著成本的不斷降低,禾賽也深刻改變了行業。最直接體現就是讓激光雷達“飛入尋常百姓車”,以前四五十萬的豪車才敢裝激光雷達,現在十萬級的車也能搭載,進而擴容了市場。
相比于禾賽的春風得意,美歐那邊的友商,則集體困在了凜冬。
美國的Velodyne公司,是激光雷達的祖師爺,一度壟斷8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由于轉型緩慢和管理層內斗,被中國對手遠遠甩在身后,只能與競爭對手Ouster合并求生。
而這也只是兩個失敗者的抱團取暖,或者最后掙扎:Ouster 2022年股價狂跌九成,第三季度虧損高達3600萬美元,又是裁員又是縮減開支,最后選擇與Velodyne合并。
成立于加州,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光學相控陣3D激光雷達的Quanergy,因市值長期低于紐交所規定的下限,被強制退市。
還有德國的激光雷達公司Ibeo,曾為奧迪等車企供貨,但根本不被資本看好,因為無法獲得進一步的融資而申請破產。
鮮明的對比,反映出全球激光雷達市場的攻守異形。
現在穩坐激光雷達領域王座的,是中國企業!
【02 清華背景】
禾賽的產品這么能打,離不開強大的創始團隊。
公司的三位創始人——李一帆、孫愷和向少卿,都是擁有頂尖學術背景的科學家,能力還可以互補。
CEO李一帆,畢業于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機械工程系,曾任職于西部數據、Parker等科技公司。他還是一名社交高手,留學時靠著分享美國的生活,在社媒上吸引了幾十萬粉絲。
首席科學家孫愷,在斯坦福大學主修機械系,輔修電子系,構建了獨特的跨學科知識體系。他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羅納德·漢森(Ronald Hanson)時,研究方向即為激光前沿技術。
CTO向少卿同樣背景扎實,曾任蘋果iPhone系統集成工程師,深度參與了手機電路系統設計,是將前沿技術落地的高才。
三人同為85后,又都是技術高手,在硅谷華人工程師圈子里結識,彼此惺惺相惜。
2013年,懷揣著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三人決心打造一家“billion dollar company”(10億美元公司)。因為在硅谷最大城市圣何塞創業,他們玩了個諧音梗,給公司起名為“禾賽科技”。
起初他們想留在硅谷,但很快就發現,美國的制造業很難助力公司發展,于是在第二年便決定回國創業。
向少卿表示:“選擇回國創業是最正確的選擇。我們這代人是非常幸運的,生逢一個創業的時代,國內的社會環境對創業者友好而包容,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容錯過的機會。”
創業伊始,禾賽科技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戰略眼光和決心。
起初他們主攻激光傳感器檢測危化氣體,但因為市場空間太小,被投資人評價為“一流團隊做二流方向”。
雖然都是高知高智,但他們很聽勸,意識到該產業很難達到十億美元級后,2015下半年,他們果斷地轉向了國內一片空白但潛力巨大的車載激光雷達市場。
此時,全球行業龍頭Velodyne,已經賣了近10年激光雷達,壟斷了北美市場。
是做高端的產品,與行業老大正面競爭?還是像無數中國企業一樣,做低價的產品,搶大佬們不屑的殘羹冷飯?
三位年輕人一把推開相對容易的低價之路,選擇了硬剛:直接做高性能產品,賣給世界最先進的美國企業。
理由則很簡單:供應商只有與頂級玩家合作,才能在嚴苛的要求下,錘煉出領先行業的技術。
經過近兩年的打磨,2017年,禾賽發布了首款關鍵產品Pandar40,性能品質與最強對手的Velodyne 64線激光雷達相當,但價格不到4萬美元。
同樣的品質,一半的價格,禾賽從此嶄露頭角,拿下了美國自動駕駛公司Nuro的訂單。
2018年,禾賽又從Velodyne手中,搶走了百度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大單,而百度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采購方。
禾賽科技的發展因此瞬間提速,當年的營收暴漲到1900萬美元,同比增長530%。2019年又翻了近3倍,達到5300萬美元。
2021年,禾賽營收更是沖到了7.21億人民幣,首次成為全球車載激光雷達總營收冠軍,從此之后就一直霸占王座。
做高端,打龍頭,這種“自殺式”的決心,在當時看來充滿了風險,但也正是這種對高端市場的執著追求,使禾賽科技能夠在技術上不斷突破,把曾經的老大哥送進了墳墓。
而禾賽科技能成為行業冠軍,還多虧了另兩個殺手锏。
【03 競爭壁壘】
在一輛汽車上,激光雷達好比眼睛,通過發射激光脈沖并接收反射信號,生成密集點云模型,計算物體的形狀、位置和距離,實現精準感知。
傳統的激光雷達,由數百個分立元器件堆疊組裝,價格昂貴,結構復雜,體積龐大,需凸出車頂安裝,嚴重影響美觀性與風阻系數。
這也是禾賽擊垮歐美友商的突破點之一:當歐美同行還在沿襲傳統玩組裝時,禾賽早在2017年就啟動了以芯片替代器件堆疊的技術革命,將發射、接收、信號處理等核心功能,集成到芯片上。
這一行業拐點式創新,既增加了性能,又大幅減少了內部元器件。
而元器件數量減少,又可以使激光雷達體積變小、成本降低,還能簡化供應鏈,減少斷供的風險。
這種芯片化的設計思路,讓激光雷達能夠像半導體產品一樣,遵循甚至超越“摩爾定律”,實現性能的不斷提升和成本的持續下降。
以ATX激光雷達為例,它采用了禾賽第四代芯片架構,該架構搭載激光驅動器、TIA芯片、ADC芯片、控制器等。
與上一代產品AT128比起來,其體積縮小60%,重量減輕50%,功耗降低55%,最遠探測距離提升50%,達到300米,價格卻下降了一半,僅需200美元。
為什么現在10萬級車型也敢配備激光雷達,不是車企厲害,而是激光雷達進入了千元時代。
與自研芯片同步推進的,還有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自建工廠。
當友商普遍選擇代工模式時,禾賽卻認為制造是設計的一部分。只有將制造和研發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快速迭代和質量把控。
同樣在2017年,禾賽啟動了首座工廠的建設。后來又建了兩大生產基地,分別為杭州的赫茲工廠及上海的麥克斯韋智造中心,后者的投資額近10億人民幣。
![]()
▲麥克斯韋智造中心200米測試道路,來源:禾賽科技
這種自建產線的模式,雖然前期投入巨大,卻為禾賽帶來了長期競爭優勢,能夠從源頭上把控各個生產環節,并形成閉環迭代的體系。
用李一帆的話來說:“設計理念有了馬上就能造、造完就能測,然后反饋給設計,迭代速度很快。”
左手芯片化革命持續進化,右手自建工廠掌控全鏈條,不僅讓成本、質量與交付更加可控,還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禾賽的“飛輪”因此越轉越快,跑到了世界最前面。
盡管已經構建起巍峨的競爭壁壘,但對于禾賽來說,還有一個“隱患”。
【04 勃勃野心】
馬斯克對于激光雷達的抨擊,很大一個原因是為了推廣自家的純視覺方案。
純視覺方案依靠攝像頭來感知周圍環境,并基于看到的東西做出決策,完全不用激光雷達等傳感器。
一些車企也追隨馬斯克的腳步,奉純視覺方案為圭臬,不再采購激光雷達。
這也讓激光雷達一度被認為是棄子。
但在李一帆看來,無論如何,激光雷達都是必選項。
在惡劣天氣或強光逆光的環境下,攝像頭的感知能力會急劇下降,就像人眼會“看不清”一樣,進而讓純視覺方案失效,而激光雷達的三維感知能力,即便極端環境,也能正常發揮進而確保安全。
所以,激光雷達的目標不是替代攝像頭,而是作為安全冗余,解決“千分之一的事故概率”。它不僅有用,而且是必須,像安全帶一樣,是必須的安全件。
李一帆因此表示:“包括馬斯克在內,大家應該承認的是,有激光雷達的車一定更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長期還會有一定概率犯錯,這個錯誤極大的比例都會被激光雷達解決。”
這也是他們對禾賽充滿信心的底氣,并在2019年就定下2025年目標:讓全球1%的車輛具備三維感知能力,也就是賣100萬臺。
事實也如同預料,隨著激光雷達成本的下降和安全性的凸顯,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在高端車型甚至所有車型上標配激光雷達。
2025年9月底,禾賽科技年度第100萬臺激光雷達正式下線,提前完成了當年的愿景,并成為全球首個年產量突破百萬臺的激光雷達企業。
中國車企加速了激光雷達的普及,激光雷達也成為了中國車企對抗特斯拉的尖端武器,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推動了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
展望未來,李一帆們更是信心十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依托中國制造背景的強大能力。
在李一帆看來,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就像“中國乒乓球隊”,海外競爭對手則在效率、成本、性能等方面全面落后,甚至感覺“不是一個物種”,因而能在國內市場成功的企業,到海外則會更加成功。
比如,激光雷達領域,國內市場的價格戰,讓各家企業很難掙錢,但卻都卷出了一身肌肉。“在海外秀肌肉就能掙錢。”
禾賽也正更加積極地布局海外,目前已成功拿下豐田旗下合資品牌的訂單,并與一家歐洲頂級車企,達成了跨越2030年的長期獨家定點合作,獲得迄今為止海外前裝量產激光雷達領域規模最大的訂單。
為獲得更大發展機會,也將激光雷達引入到更多產業場景。禾賽科技在鞏固車載市場優勢的同時,還將目光投向了機器人領域,將車規級激光雷達“下放”至機器人市場。
2025年1月,禾賽發布了面向機器人領域的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達JT系列,通過提供更精準的環境感知能力,解決了傳統機器人方案在定位、導航、避障等方面的痛點,不到5個月,其JT系列累計交付量就突破10萬臺,創造了全球最快行業紀錄。
目前,禾賽的JT系列已覆蓋了清掃機器人、割草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多個細分市場。
機器人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成就了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激光雷達行業的領先地位。
![]()
▲墊在攝像機下的Pandar40,禾賽首席科學家孫愷拍攝
從被墊在攝像機下的Pandar40,到降維打擊海外對手,李一帆、孫愷、向少卿用十年時間,演出了中國科技的逆襲電影。
過去,中國企業以價格優勢為核心競爭力,以廉價勞動力承接發達國家的產能轉移,技術話語權和利潤空間都非常有限。
如今,中國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效率革命,直接鎖定高端市場,不但以技術重新定義高端,并且以更普惠的價格推動產品普及,實現了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
當激光雷達從豪車專屬淪為10萬級家用車標配,它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也是中國制造新時代的到來。
【參考資料】
[1]《馬斯克很可能不再“嫌棄”激光雷達了》界面新聞
[2]《實地探訪禾賽工廠,國產激光雷達如何靠自建自研做到全球第一?》界面新聞
[3]《對話丨禾賽科技劉興偉:激光雷達降本加速智能車與機器人場景滲透》新京報
[4]《對話禾賽李一帆:長期沒面子的公司不可能掙大錢》晚點LatePost
[5]《一路保送上清華!山西“天才少年”,10年締造“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世界晉商網
[6]《禾賽十年上車路:如何從新兵到龍頭》真格基金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