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江西人,從來沒有去過北方,這次因為公務辦事去了一趟河南,這是我第一次去北方地區,看到啥都感到非常新奇。
到了河南后,被當地朋友熱情的招待,尤其是晚宴餐桌上,有一道巨大的菜肴,那便是紅燒大鯉魚。
雖然這么大的鯉魚公園里我也見過,但是被做成菜肴端上來,我還是第一次見,河南的朋友們紛紛下筷,贊不絕口。
![]()
他們看到我遲遲不動筷子,詢問我是不是這道鯉魚不符合我的胃口,我于是跟他們說了一下,南方人很少吃鯉魚的事情。
北方朋友聽后大驚失色,他們也是第一次聽說南方人不吃鯉魚的:“鯉魚這么好吃,你們南方人居然不愛吃,太可惜了。”
這次去了河南出差一趟,我才發現:原來南方人不愛吃的鯉魚,北方人卻很喜歡吃,為何南北方對鯉魚的差異這么大呢?我思考了半天,我覺得主要是以下4個原因造成的。
![]()
一、歷史原因,南方人自古不吃鯉魚。
在南方地區的傳統文化中,特別是江南、嶺南一帶,鯉魚自古就視為吉祥物,尤其是“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深入人心,像江西,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區,自古以為做官的人就非常多,崇尚“鯉魚躍龍門”的精神。
明代《粵閩游記》中就有記載:“閩粵之人見鯉必拜,謂之龍子,不食其肉。”尤其可見,南方人對于鯉魚的敬畏之情。
在廣東,福建等地區,人們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鯉魚形狀的年糕,寓意“年年有余”、“魚躍龍門”的美好愿望,所以大家更不會去吃鯉魚了。
![]()
二、口感差異,南方鯉魚土腥味重。
在大家的印象中,南方人什么都吃,但其實鯉魚人們是真的不吃,因為北方的鯉魚跟南方的鯉魚在口感上有差異。
南方的鯉魚土腥味比較重,因為南方地區的鯉魚基本上是生活在池塘里,作為底棲魚類,鯉魚喜歡在淤泥中覓食,其體內積累的土臭素正是土腥味的主要來源。
尤其是南方地區,水系多為稻田溝渠、池塘河流,這些水域相對封閉,淤泥深厚,更加重了鯉魚的土腥味,相比之下,北方河流多為沙質河床,水流較急,鯉魚的土腥味相對較輕。
![]()
三、南方魚類豐富
南北方水資源分布的差異,也導致了人們對待鯉魚這個食材的態度,南方河網密布,湖泊眾多,魚類資源極其豐富。
比如在江南水鄉,除了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這常見的四大家魚之外,還有鱖魚、白魚、鱸魚等各種優質魚種;就連西南山區,也盛產各種溪流魚類。
在南方地區,比鯉魚好吃的魚太多了,春天的鯽魚肥美,夏天的鱸魚鮮嫩,秋天的鱖魚醇厚,冬天的草魚豐腴,何必非要吃土腥味重的鯉魚?
相比之下,北方水資源相對匱乏,可選擇的淡水魚種類有限,尤其是在黃河流域,鯉魚生長快、個頭大,成為了主要食用魚種。
![]()
四、南北飲食口味差異。
對于魚的烹飪做法,南北地區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在南方地區,人們烹飪魚類食材,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清蒸是最常見的烹飪方法,這種做法要求魚的土腥味不能過重。
而在北方地區人們對于魚類食材的做法,善于運用各種調料來處理食材,做的比較重口味,比如紅燒、糖醋、醬燜等重口味做法,能夠有效掩蓋魚類食材的土腥味。
比如河南人喜歡吃的黃河大鯉魚,要先用油煎至金黃,再加入豆瓣醬、料酒、老抽等調料慢火燉煮,最后勾芡收汁。
如今南方人也知道鯉魚是可以吃的,但是卻很少南方人會真正去買鯉魚吃,反而是在北方地區,鯉魚大受人們喜愛。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