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這兩天被問爆了一個問題——
“房價跌了三年,政策又在拼命托底,現在到底該不該買房?”
別說你猶豫,連地產圈的大佬都在掂量。
更有意思的是,馬云和李嘉誠,罕見地站到了同一陣線。
![]()
一、樓市的“三年去泡沫期”,正在進入下半場
先看一組冷數據:
2024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11.3%
銷售額下降 15.7%
新房均價跌 3.2%
二手房均價跌 5.1%
三年連跌,全國房價較高峰期整體 縮水三成,不少城市的泡沫已經被擠得七七八八。
與此同時, 政策面卻開足了“托底引擎”:
多地取消限購、限售;
公積金貸款額度上調;
房貸利率低至 3%以下,首付甚至可壓到 15%;
買房契稅、增值稅減免頻出。
一句話:市場還在調整,政策卻在拼命救市。
![]()
馬云:剛需可以上,投資別急!
馬云在2025年3月的一次內部講話中,罕見地談到了房地產:
“房子還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他進一步指出:
對剛需和改善型家庭來說,現在可能正是“窗口期”;
但對投機炒作的人來說,機會已經過去。
長期看,城鎮化和改善需求仍會拉動市場,但
“炒房暴富”的時代,已經翻篇。
![]()
李嘉誠:價格合理 + 需求匹配,才是真機會
李嘉誠今年年初在接受采訪時的態度也異常謹慎:
“樓市從非理性繁榮回到價值區間,是必然。”
他的判斷更偏理性——
自住需求要看兩個前提:價格合理 + 個人資金匹配。
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才值得出手。
否則,就算房價跌了,也不是你的“低點”。
![]()
兩位首富的信號:買房進入“分化時代”
結合馬云與李嘉誠的觀點,可以得出清晰結論:
? 剛需/改善型:趁價格和利率雙低期,可以出手。
? 投資/投機型:市場結構還沒完全調整,盲目沖會被套。
![]()
三種人群,三種策略
① 剛需/改善型:現在是“機會期”
從2022年起,全國房價平均跌幅已達 30%,
同時疊加低利率、稅收減免、政策松綁,
這波組合拳明顯在“托底剛需”。
如果你有穩定工作、有真實自住需求,
別等“反彈”后才上車,
因為政策窗口期不會永遠開著。
![]()
② 投機型買家:謹慎為妙
當前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高達 40+,
二三線城市也在 20~25 之間。
這意味著:
“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套房。”
此刻盲目投資,只會被鎖在高位,
不如持幣觀望,等市場真正筑底。
![]()
③ 城市選擇:別被“一線情結”綁架
過去大家都信奉“一線保值”,
但現在的現實是:
三四線城市的泡沫已基本出清,部分區域跌到地板價;
而一線核心區動輒 500-600萬/套,
仍存在不小泡沫,未來不排除“補跌”風險。
如果你預算有限、生活重心穩定,
優先考慮經濟活躍、人口流入的二線城市,
比如合肥、長沙、成都這類“新強省會”,
反而更有性價比。
![]()
最后一句話:2025年,買房的邏輯徹底變了
“不是全民沖,也不是全民等。”
你要做的,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買房是為了住,還是為了賭?
2?? 我的現金流能否撐住3~5年的波動?
3?? 這套房子能否真正改善生活質量?
如果答案是“為住”“能撐”“能改善”,
那就別猶豫——你不是接盤俠,而是在抄穩底。
如果只是“怕錯過”“想賭反彈”,
那就請你記住:樓市不再獎勵賭徒。
互動話題:
如果現在你手里有 100萬首付,
你會選擇——
一線城市核心區,等補跌機會?
還是 三四線地板價城市,抄實惠?
評論區聊聊
看看2025年的“買房勇士”,到底怎么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