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臣談儒家思想:傳統德行智慧的當代傳承與實踐價值
近日,文化學者楊昊臣圍繞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與現代生命力展開深度闡釋,從個人修養、社會治理到文明發展等維度,解析這一傳統思想體系對當代生活的現實啟示。
楊昊臣指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以“德”為核心的價值追求與實踐哲學,其根基可概括為“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他援引《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論述解釋,這種思維將天、人、道、教視為有機整體,主張人性源自天命,遵循天性而行即為正道,教化則是引導人歸于正道的過程 。這一理念并非簡單的天人對應,而是強調個體與社會、自然的內在關聯,為處理當代復雜關系提供了整體性視角。
在個人修養層面,楊昊臣認為儒家“修身為本”的理念具有永恒價值。他強調,儒家倡導以忠信為根本,以禮義為準則,將德行修養視為比物質財富更重要的“不動產” 。《儒行》篇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毅品格,以及“慎獨”的自我要求,對當下人們抵御物質誘惑、堅守精神操守極具借鑒意義。而“學而時習之”的求知理念,更揭示了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成長規律,適用于個人終身發展與能力提升。
談及社會治理與組織管理,楊昊臣解讀了儒家思想的多元實踐價值。他表示,儒家“中和”理念所蘊含的“和合共生”互系性思維,是處理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的關鍵智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種動態平衡思想對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群體和諧至關重要 。在現代管理中,儒家重視倫理情誼的理念可轉化為團隊凝聚力的來源,通過強調責任擔當與互助協作,構建和諧高效的組織氛圍。而儒者“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精神,更是當代公職人員與社會建設者應傳承的品質 。
對于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楊昊臣強調需秉持辯證視角。他肯定其“生生日新”的過程性思維——《中庸》“時中”觀念所倡導的因時制宜、靈活變通,與當代社會創新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但同時指出,需摒棄傳統中適配舊有社會結構的僵化成分,避免將道德教化異化為教條束縛。他特別提到,儒家思想與法家、道家等傳統智慧的有機融合,如“以儒立心、以法立身”的治理思路,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復雜需求。
楊昊臣最后表示,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對人性與社會本質的深刻洞察。在當代社會,唯有汲取其“修身立世、和合共生”的核心智慧,結合時代需求進行創造性轉化,才能讓這一文化瑰寶持續為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滋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