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節當天,《澎湖海戰》預告片里 "統一臺灣,勢不可擋" 的字幕炸開屏幕。網友發現:那個課本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鏡頭里成了背景板;他的后代鄭氏集團,被冠上 "海逆" 之名;而背叛過明朝的施瑯,卻披著清軍鎧甲,成了預告片里的絕對主角。
01
被顛倒的英雄譜:當 "國姓爺" 成了割據者
影片開機時,美術指導曬出的分鏡圖刺痛了很多人:鄭成功的畫像永遠掛在陰影里,施瑯的戰船卻沐浴在冷冽的晨光中。這種視覺隱喻,在預告片里化作直白的臺詞:"鄭氏挾天子以令諸侯,行分裂之實。" 彈幕瞬間炸鍋:"我們從小讀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突然成了割據史?"
歷史學者指出,影片刻意模糊了兩個關鍵時間點:1662 年鄭成功驅荷復臺的民族壯舉,與 1683 年澎湖海戰的政權更迭本質。當導演用 "統一" 敘事覆蓋 "反殖民" 記憶,相當于把鄭成功的英雄勛章摘下來,戴在了施瑯的腰間。有網友翻出小學課本配圖:那個在臺灣民眾簞食壺漿中登陸的國姓爺,如今在電影里成了需要被 "平定" 的前朝余孽。
![]()
02
貳臣的英雄化:當背叛者穿上正義的鎧甲
最刺痛觀眾的,是施瑯的人物弧光。史料里那個因殺父之仇叛鄭降清的復雜將領,在預告片中變成了 "為天下大義忍辱負重" 的孤膽英雄。當易烊千璽飾演的康熙說出 "朕要的不是投降,是民心",彈幕飄過一排問號:"所以鄭成功留下的不是民心,是分裂?"
這種敘事在社交媒體引發連鎖反應。有人翻出施瑯家族在臺灣的屠城記錄,有人考據《清荷協定》中清廷與荷蘭的利益交換 —— 這些被影片 "為節奏犧牲" 的歷史細節,恰恰是理解施瑯復雜性的關鍵。正如豆瓣網友所言:"我們不排斥施瑯的統一功績,但不能接受把背叛者的私怨,包裝成正義的號角。"
![]()
03
集體記憶的撕裂:在歷史片里尋找身份認同
預告片發布 48 小時,抖音話題 #你心中的臺灣英雄# 播放量破億。00 后中學生留言:"歷史老師剛講完鄭成功,電影就說他后代是反派,我該信誰?" 而更多網友在爭論:當清廷的 "統一" 遇上明朝的 "正統",我們的集體記憶該錨定何處?
這種撕裂在選角上尤為明顯。易烊千璽的粉絲剪輯了 20 版康熙登基混剪,而歷史博主卻翻出《鹿鼎記》臺詞:"臺灣的中國人,總比西洋的紅毛鬼好些。" 當影片用頂級工業復刻古戰船,卻把最核心的 "華夏認同" 簡化成政權更迭,觀眾突然意識到:我們要看的不是 500 年前的海戰,而是今天的自己該如何定義 "英雄"。
![]()
映后座談會上,有觀眾質問導演:"如果鄭成功是割據者,那崖山跳海的十萬軍民算不算愚忠?" 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恰恰戳中了影片的致命傷:歷史不是任人涂抹的畫布,民族記憶里的英雄,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符號。當《澎湖海戰》試圖用 "統一" 的政治正確,消解鄭成功身上的華夏精神圖騰,這場未上映的海戰,早已在觀眾的記憶里掀起了驚濤駭浪。
或許正如網友所言:"我們不反對拍統一,但能不能先把鄭成功的英雄勛章擦干凈,再給施瑯戴上他的盔甲?" 畢竟,那些在課本里閃光的名字,從來不是為了供后人翻拍時隨意打倒 —— 他們是一個民族穿越時空的精神錨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部分史料參考《臺灣外記》《清圣祖實錄》)
互動話題:如果讓你選,你更想看鄭成功驅荷還是施瑯復臺?評論區聊聊你的 "英雄史觀"。
![]()
![]()

今天因為你的分享,讓我元氣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