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艾倫
【新智元導讀】OpenAI開啟了激動人心的新篇章:這家5000億美元估值的AI先鋒經過近一年的爭議與努力,完成了架構重組,為IPO鋪平道路。與此同時,奧特曼深夜現身直播,首次公開OpenAI內部的AGI路線圖,豪言十年內邁入AGI時代。
昨天,OpenAI正式宣布公司完成重大重組,結束了與微軟這場曠日持久的重組談判拉鋸戰。
![]()
非營利母體更名為OpenAI基金會并繼續握有公司控制權,持有約26%股權(當前估值約1300億美元),旗下營利實體轉變為特拉華州注冊的公共利益公司OpenAI Group PBC,使其得以擺脫此前盈利回報上限的束縛,擁有自由增發股票和IPO上市的資格。
作為OpenAI最重要的戰略伙伴,微軟明確支持這一轉型,不僅將原先32.5%的股權調整為約27%(價值約1350億美元),續約雙方獨家云計算與模型合作至2032年,還放寬了諸多限制:
OpenAI可與第三方聯合開發非云端產品、在滿足安全標準前提下開源部分模型,微軟則取消了獨家云服務優先權,雙方各自獲得了與競爭對手合作探索AGI的自由。
同日,奧特曼攜首席科學家雅各布·帕喬基(Jakub Pachocki)罕見地進行了一場一小時直播,詳細闡述OpenAI內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時間表——2026年9月前打造AI研究實習生、2028年3月前實現全自動AI研究員——并現場回答了用戶的尖銳提問,包括模型安全、使用成癮、功能下線等備受關注的話題。
重組完成
使命與資本雙管齊下
OpenAI的此次重組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自2015年成立以來,這家公司一直以「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類」為使命,在非營利架構下起家。
然而,隨著ChatGPT一炮而紅并吸引8億周活躍用戶,「燒錢」速度激增,原有架構對資本的限制日益凸顯。
2019年引入「有限盈利」模式雖換來微軟等巨頭的投資,但100倍收益上限也讓后續融資受到掣肘。
此次重組通過引入公共利益公司(PBC),徹底解除盈利上限,為OpenAI打開了通往萬億級資本市場的大門。
根據新結構,OpenAI基金會作為非營利母體,仍握有對營利實體的最終控制權:基金會通過特殊表決權可以任命或撤換OpenAI Group董事,全權掌控公司方向。
基金會初始持股26%,并獲得一份認股權證:未來15年內若OpenAI市值增幅超過十倍(突破5萬億美元),基金會將自動增持,確保自己成為公司最大長期受益方。
![]()
OpenAI商業上的成功將源源不斷為基金會積累慈善資源,反哺于AI安全和社會公益項目。
OpenAI董事長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形容這一架構實現了業界前所未有的「使命驅動型治理」,在保障研究方向不偏離公益初心的同時,讓公司具備了大規模融資和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
![]()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份「雙層結構」協議同樣帶來了定心丸。
微軟此次簽署的新協議中,不僅承諾未來依然把OpenAI作為最核心的「前沿模型合作伙伴」,更收獲了一份巨額訂單:OpenAI將在未來若干年內追加采購2500億美元的Azure云服務。
作為交換,微軟放棄對OpenAI硬件業務的任何權利要求(OpenAI正與前蘋果設計師Jony Ive開發神秘消費級AI設備)。
此外,協議明確OpenAI宣布實現AGI的決定需經獨立專家委員會審核認可,這化解了此前微軟與OpenAI在「AGI定義權」上的潛在沖突,也意味著雙方的合作關系不再受制于某個單一里程碑事件。
事實上,此前馬斯克等人極力反對OpenAI拋棄非營利控制權的努力最終未能撼動監管層的支持,加州和特拉華州總檢察長在看到OpenAI承諾強化安全監督后,已同意放行這次重組。
重組消息剛公布,微軟股價應聲上漲2%,市值一度重返4萬億美元關口。
![]()
一位華爾街分析師評論稱,新結構理順了OpenAI的所有權與治理權,為公司未來融資和技術授權掃清了障礙,也保障微軟在2032年前持續享有OpenAI成果的商業權益。
路線圖首次曝光
沖刺AGI時代
在重組落地的同一天,OpenAI高管首次揭開了公司內部關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時間表。
這場在線直播堪稱干貨滿滿。
![]()
首席科學家帕喬基詳細闡述了OpenAI的研究路線圖,透露他們相信憑借深度學習的持續突破,人類距離誕生超越所有人類智能的AI系統可能已不足十年。
為此,OpenAI設定了兩個驚人的里程碑:
2026年9月前打造出「AI研究實習生」(Intern-Level AI Researcher),能通過調用海量算力輔助科研人員完成數據分析、實驗等工作;
2028年3月前進一步研發出「全自動AI研究員」,可自主開展大型研究項目,從提出原創假設到實驗驗證全程獨立完成。
![]()
奧特曼補充解釋說,到2028年前后,科學研究將實現高度自動化,AI能夠在無人干預下推動前沿科技的進展,人類有望見證科研效率被徹底重塑。
為了支撐如此雄心勃勃的時間表,OpenAI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不遺余力。
奧特曼披露,公司已承諾建設超過30吉瓦算力的數據中心,相當于約1.4萬億美元的投資,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落實。
![]()
這筆天文數字的投入被OpenAI視作「打造AI新工業時代」的必經之路:從擴大芯片供應、改造電網,到建設「每周新增1GW算力」的算力工廠,OpenAI正聯合AMD、英偉達、谷歌、軟銀等眾多伙伴共同推進這一龐大的工程。
奧特曼將此類比為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革命,預言AI領域很快也會出現類似「硅谷造芯、全美建廠」的景象,為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制造業增量。
他甚至樂觀地描繪了一個場景:未來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機器人來幫忙搭建數據中心!
當然,要實現這一愿景,OpenAI自身也必須高速成長。
奧特曼坦言,公司最終需要達到每年數千億美元的收入規模才能支撐萬億投入,企業服務和大眾消費都將是重要的利潤來源,屆時公開上市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技術路線方面,OpenAI團隊強調當下的突破不僅來自模型規模的擴大,更來自對AI思維方式的改進。
他們介紹了一個衡量模型能力的指標——「任務時間跨度」(Task Time Span),即模型獨立完成復雜任務所需的時間長度。
當前的GPT約可連續「思考」5小時,其解題能力已相當于頂尖人類選手在數學、編程競賽中的水平。
隨著「上下文計算」「測試時計算」等新方法的發展,模型的連續推理時間和深度將迅速提升,未來不排除讓AI占用整個數據中心來解一道重大科學難題的可能性。
基于此,OpenAI對于模型能力的躍升充滿信心,內部并沒有「雪藏」某個遠超現有產品的神秘模型,但已經研發出許多強大的模塊化技術組件,一旦集成便可能帶來質的飛躍。
奧特曼預計未來半年內就會出現一次「極為重要的能力飛躍」,甚至不需要等到GPT-6,一個強大得多的新模型已在醞釀之中。
距離我們見證下一次AI性能的大幅躍升,可能只有短短幾個月。
直面用戶的靈魂拷問
「我們會犯錯,但會努力不犯同樣的錯。」
在直播的問答環節,奧特曼的一席話贏得了彈幕喝彩。
這是OpenAI歷史上首次公開AMA(Ask Me Anything),短短幾十分鐘里他和帕喬基連連被拋「燙手山芋」,包括此前引發眾怒的模型路由、內容審查、AI成癮等敏感問題。
兩位高管雖略顯疲憊,但回應頗為坦誠,展現出溝通改進的姿態。
其中一系列提問集中在模型選擇權與內容限制上。
不少老用戶抱怨新版ChatGPT「管得太寬」,經常自動切換模型或攔截某些回答,剝奪了成年人自由使用AI的權利。
對此,奧特曼直言公司之前在安全路由上的做法「搞砸了」,過于越界地干預用戶體驗。
他承諾正在加速推出年齡驗證機制,一旦用戶證明成年,將享有最大程度的自主權。
例如備受喜愛的GPT-4o模型并無下線計劃,未來成年人可在合規前提下自由選擇老模型或新模型;
12月即將上線的「成人模式」也會大幅放寬創造性場景下的內容過濾,讓AI更少扮演「道德警察」。
簡而言之,OpenAI希望「把成年人當成年人看待」,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管束。
這一系列回答多少平息了社區近來的怨氣——很多開發者曾指責OpenAI一邊打造高情感聊天模式,一邊又擔心用戶上癮而暗中換模型,「自相矛盾」。
現在OpenAI表態,不會掩蓋模型真實身份,更不會扼殺用戶尋求情感支持的正當需求;
相反,如果AI陪伴能幫助人們度過難關,他們認為這正體現了技術的價值所在。
當然,前提是模型必須誠實,不能謊稱自己是人類,也要防范對未成年人和心理脆弱人群造成傷害。
另一波提問關心AI的潛在濫用和社會影響。
有人質疑OpenAI一面警告AI可能令人上癮,一面又在新應用Sora中采用類似TikTok的界面、「勾人」眼球,是否言行不一。
![]()
奧特曼對此并未回避,他坦承自己也擔心有人過度沉迷聊天機器人,形成不健康依賴。
他強調OpenAI的長期目標是用戶的福祉而非短期指標,公司愿意為此做出取舍——「如果某個產品真的讓人上癮到不可自拔,我們寧可砍掉它」。
對于AI可能被壞人用于生物武器等風險,OpenAI表示高度警惕。
奧特曼提到,他們正在研究一整套AI韌性(Resilience)體系,從模型層面的安全設置到跨機構的快速響應機制,來防范有人利用AI制造新的傳染病等極端事件。
他將當下時刻比作互聯網早期:
最初人們不敢在網上輸信用卡信息,但經過多年發展,我們已經建立起網絡安全生態,使在線支付變得習以為常。
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為AI打造這樣的信任之網。
他呼吁政府、企業、高校協作,盡快建立起應對AI風險的行業標準和法律框架,這也正是OpenAI基金會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關于大家最關心的AGI進度,帕喬基和奧特曼給出了耐人尋味的回答。
帕喬基認為AGI的實現不會是某天突然降臨的「奇點」,而是一個漸進演化過程,我們眼下就已經身處其中。
奧特曼則干脆表示,與其糾結定義,不如定下具體可檢驗的目標,比如2028年實現自動化研究員就是公司內部對AGI的「小目標」。
當被問及GPT-6何時發布,奧特曼笑言「甚至不知道會不會叫這個名字」,但他話鋒一轉,鄭重透露在不超過半年內大家就會看到模型能力的巨大飛躍。
在商業層面,奧特曼坦承AI的沖擊正在逼近臨界點——「大規模的腦力工作自動化將在未來幾年內發生」,社會需要提前思考應對方案,如推動教育和職業培訓轉型等。
他相信盡管AI會替代許多重復性知識工作,但也會催生新的職業和機遇,「正如歷史上每次技術革命帶來的結果」。
影響與展望
共筑AI造福人類之路
OpenAI此次重組與亮相,映照出當今AI產業的一個關鍵點: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的平衡。
從「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初衷,到引入投資、再到如今謀劃IPO,OpenAI走過的道路飽含爭議。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架構調整為其持續推進AGI提供了充足「彈藥」。
通過PBC模式,OpenAI既可大舉融資引入算力和人才,又在法律上綁定了公益使命,將安全和人類福祉置于股東利益之上。
這或許為AI公司樹立了一種新范式:即使逐利,也要Built to benefit everyone(為全人類造福)。
對微軟而言,OpenAI的蛻變同樣是重大利好。
這家老牌巨頭近年因押注OpenAI而收獲頗豐,13億美元投資換來了百倍賬面回報,還使Azure云穩坐AI時代的「底座」角色。
如今新協議簽訂,微軟不僅鎖定了未來十年OpenAI頂尖模型的優先使用權,更打開了與Anthropic、谷歌等其他AI玩家合作的空間,實現「一魚多吃」的戰略縱深。
可以預見,在AGI競賽全面提速的背景下,微軟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多元生態,以避免在「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帶來的風險。
微軟CEO納德拉已經明確表示,歡迎包括Anthropic的Claude、谷歌的Gemini等模型登陸Azure云服務。
![]()
這種兼容并包的策略,將進一步鞏固微軟在企業AI基礎設施市場的統治力。
然而,真正值得關注的仍是人類整體的得失。
OpenAI基金會宣布首批將投入250億美元,用AI力量攻克疑難疾病、建設AI韌性防護網。
這意味著在追逐下一個GPT的同時,OpenAI沒有忘記去應對AI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如利用生成模型發現新藥、抗擊瘟疫,也防范「AI制造病毒」這樣的噩夢場景。
正如聯合創始人沃伊切赫·扎雷姆巴(Wojciech Zaremba)所言,為了讓公眾真正信任AI,我們需要復制一個類似網絡安全行業的生態,打造出AI時代的「安全氣囊」和「急救隊」。
![]()
在更宏大的層面,OpenAI此舉或將引發全球AI治理的新討論:當一家私營公司掌握通往AGI的鑰匙,我們如何確保它始終服務于全人類的福祉?
OpenAI給出的答案是讓非營利基金會掌舵方向,以制度設計防止逐利偏航,同時主動尋求監管部門和公眾的監督。
在直播中,奧特曼一再強調「透明度」的重要性,稱這是贏得公眾信任、避免AI恐慌的基石。
他還表示OpenAI愿與同行合作制定AI安全標準,已開始與谷歌DeepMind、Anthropic等競爭對手在相關領域展開初步合作,可謂放下成見、攜手護航。
從某種意義上說,OpenAI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一方面要在資本助推下加速奔向AGI的圣杯,另一方面又要謹守創立之初那份對人類的承諾。
當被問到「AI把一切都自動化后,人類的意義何在」時,帕喬基的回答意味深長——也許正是由人類來決定下一步要追求什么,這種高層次目標設定本身,就能賦予我們新的意義。
正因如此,OpenAI的新篇章更是關于技術與人類未來的史詩。
作為旁觀者與參與者的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在邁向AGI的征途中,OpenAI能否證明他們始終銘記著那句初心宣言:「確保AGI造福全人類」。
![]()
參考資料:
https://openai.com/index/built-to-benefit-everyone/
https://openai.com/index/next-chapter-of-microsoft-openai-partnership/
https://openai.com/zh-Hans-CN/live/?video=1131297184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openai-restructuring-mea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