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新規,規范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智能終端產品,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
消息一出,家長和老師都大力支持:終于!之前和孩子的你藏我搜的戰斗,終于名正言順了!
而且現在孩子藏手機的花招實在是太多了,孩子為了玩手機,已經進化出堪比特工的藏匿技巧。
請看VCR:你以為是鏡子?不,是手機!
![]()
你以為是計算器?不,還是手機!
![]()
還有錫紙包手機、保溫杯裝手機、襪子藏手機、頭發蓋手機,各種花樣可謂層出不窮……
![]()
如今,家長們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沉迷手機。
盡管學校和家長嚴加防范、三令五申,也抵擋不住孩子們各顯神通的新招數——在規則預期效果之外,學校和家長的“禁令”,誘發了一場關于手機的“貓鼠游戲”。
![]()
1
TA查,TA藏,防不勝防!
不只這次新規,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
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允許將手機帶入校園,禁止手機帶入課堂。
![]()
可是,出臺了規定不等于問題得到了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哪怕有了安檢門,規則永遠有縫隙可鉆。
除了上述瞞天過海的藏手機招數,還有的學生更為“周全”,買一大堆一模一樣的便宜智能機,應對家長和學校的檢查。
老師發現學生雖然表面上聽話,按時、按要求地把手機放入保險柜中,收到的卻不止一個模型機。
學校越是嚴管,手機需求越是強烈,甚至由此催生出超乎想象的“地下手機買賣”。
![]()
面對頻繁發生的“手機暗戰”,學校只能不斷出臺新規修復禁令“Bug”,諸如打開手機上交以對抗“障眼法”、全校大會批評“殺雞儆猴”等……
![]()
在家里,圍繞著手機的爭吵也反復上演。
缺少學校的專業設備,無奈的家長只能搶手機、藏手機,限制手機使用時間,但已被網絡迷住的孩子豈能善罷甘休,于是就有了家長與孩子的斗智斗勇。
有網友從根源控制網絡:等他玩,給孩子玩,買一個可以控制的路由器,在后臺就可以操作,網速限制到最低,這樣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就崩潰了,能連上就是玩不了。
![]()
還有的家長主打的就是出其不意,為了不讓孩子玩電子設備,本著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地方的原則:
把平板藏在孩子的書包里,結果果然不出家長所料,整個暑假孩子都沒找到。
![]()
不過現在的很多網課、作業都必須在手機上才能完成,而如果需要查資料,那就更離不開手機。
當孩子正當理由將手機拿去之后,有些家長會發現,說好的半小時使用時間,結果半小時復半小時。
問起來就是在學習,問多了就是不信任,實在是左右為難。
還有的孩子前期在使用手機上很有自控力,說用多久就用多久,說用手機學習就絕不用來玩游戲,從而贏得了家長的信任。
然而,當家長放松了警惕之后,這個“正當”的名義就成了孩子玩手機的“幌子”,還不易被家長發現。
白天的禁止變成了深夜亮起的被窩,放學后的管控變成了課上的偷玩,“廁所充電法”“被窩防窺術”,要對抗800個心眼子,防不勝防!
手機成癮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學生們的“躲貓貓”游戲就不會終結。
2
手機代際差異:大人,時代變了啊!
在心理咨詢室,48歲的張先生困惑不解:“我們當年沒有手機不也好好長大了?”
他15歲的兒子卻抱怨:“同學都在討論昨晚的游戲副本,我插不上話就像個局外人。”
家長的困惑,反應了他與孩子這兩代人對數字產品的認知差異。
網絡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閡,幫助我們和外界溝通、還能讓我們學到更豐富的知識、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
“游戲社交”“手機社交”漸漸成了中小學生建立友誼的方式,而且,互聯網上除了各種各樣的游戲、眼花繚亂的信息,還有很多日新月異的技術咨詢和新鮮信息:關于AI、關于學習、關于思維方式... ...
![]()
2012年智能手機普及率不足30%,而2025年已經有小孩哥姐熟練使用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輔助學習,甚至在網上教學。
手機生態已經成為學生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一位老師發現,即使孩子們平時不會帶手機上學,但他們聊到的話題都跟視頻、游戲相關。
下課后,他經常看到一群孩子湊在一起,大家聊得最多的是“你玩什么游戲”和“你有沒有刷到什么有趣的視頻”,這些內容,幾乎是孩子們的共同話題。
當家長將電子設備使用等同于“玩物喪志”時,與數字產品相關的社交對孩子而言卻是融入朋友圈的通行證,失去它意味著被群體邊緣化的潛在危險。
不僅如此,如今的學習,不只是單純的書面學習,上網課、查資料、與同學交流,都離不開手機。
客觀上,學生的作業離不開手機的輔助,特定教學場景,不得不借助手機完成。
一位家長表示,她所在的地區進行了中考改革,其中英語科目的聽說部分分量加重,且占比較大,日常訓練需要在特定的APP上完成。
每周末,老師都會布置一定的訓練試題,她知道,其實大部分學生都會用手機來完成試題。
![]()
所以,完全限制手機的一刀切,很多時候非但沒法解決問題,還會制造新的問題。
一旦完全限制電子產品,孩子也就失去了一個和外界溝通的橋梁,無法鏈接到更廣闊的世界。 久而久之,就會被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落下。
3
陪伴成長:
統一戰線打好對抗手機“持久戰”
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劉勤學提到:
“你永遠不要指望孩子一個人去努力,去對抗手機成癮系統。”
與手機的對戰絕非孩子一個人的戰斗,父母與老師的陪伴、引導和反饋十分關鍵。
![]()
圖片來源:《歡樂家長群》劇照
除了網上千奇百怪的手機籠,對家長而言,可以怎么做來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呢?
其實,讓孩子不再迷戀手機,家長沒收手機是治標不治本,帶頭做出改變十分關鍵。
孩子總是有樣學樣,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帶個好頭。當我們恐懼手機成癮時,我們焦慮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那些被壓縮的親子時光、被算法取代的對話、被虛擬世界稀釋的真實的笑與淚。
那些被短視頻偷走的注意力,正藏在生活的褶皺里等我們發現。
![]()
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做頓飯吧,教他分辨蔥姜蒜的辛香差異,讓他感受面團在掌心發酵的奇妙觸感;帶孩子去打羽毛球,去菜市場認識四季蔬菜,一起給流浪貓做自動喂食器……
從今天起,把“少玩手機”的命令換成“我們去找春天吧”;把“不準打游戲”的呵斥變成“今晚誰先吃完飯誰分享八卦故事”。
當孩子發現現實世界有比“一鍵三連”更上癮的樂趣時,算法就再也偷不走他的眼睛。
不得不說,對于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宜疏不宜堵,搶奪和沒收手機的行為,都是因噎廢食。
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做好榜樣引領,設定規則并堅決執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發生“手機爭奪戰”,與孩子一起,正確地與手機共處。
畢竟,最好的防沉迷系統,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設置,而是你和孩子共同書寫的、永遠加載不完的現實副本。
參考資料:
[1]看天下實驗室:中學校園里,手機“爭奪戰”走向激烈
[2]青年文摘:校園里暴發手機“爭奪戰”,后來怎么樣了?
[3]中國教育報:孩子放假后“瘋狂”玩手機,到底怎么管?這位媽媽的做法,簡單有用|伴讀
[4]南風窗:學生禁玩手機,催生地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