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看得我心口發悶。
就在上周,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重慶分中心上演了一場不該發生的驚險一幕——一名男員工因降薪和賠償問題情緒失控,沖向辦公室窗戶,差點釀成悲劇。所幸同事反應快,一把拉住,才沒讓事情走到最壞的那一步。但這一拉,拉住的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也拉出了我們不得不直面的現實:當企業經營壓力傳導到基層員工身上時,有沒有底線?有沒有人性?有沒有法律?
![]()
事情的起因并不復雜,但每一步都踩在打工人最脆弱的神經上。
從2023年12月開始,廣發銀行信用卡重慶分中心調整策略,管控客群、加碼考核、削減資源,聽起來都是“優化管理”的術語,落到基層員工頭上,就是績效獎金斷崖式下滑。有主管近一年來每月只領到重慶的最低工資——2000塊。你敢信?一個在銀行干了好幾年的正式員工,拿著2000塊月薪,怎么養家?怎么還房貸車貸?這不是工資,這是羞辱。
更離譜的是,今年5月公司打算關閉區縣業務,涉及人員分流或離職。問題來了:賠償怎么算?
公司說,按你過去一年的實際收入算,也就是2000塊打底。可員工說,這哪是實際收入?這是你們單方面降薪壓出來的“虛假低薪”!我原來月薪七八千,你突然不讓我干活、不給我資源,績效歸零,然后拿這個“結果”當賠償依據?這不就是典型的“先逼你降薪,再按降薪后標準賠你”嗎?套路太熟了。
![]()
法律怎么說?明明白白。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寫得清清楚楚:變更勞動合同內容,必須雙方協商一致,還得有書面協議。企業不能單方面說降就降。你考核加碼、資源砍掉、客群限制,變相讓員工拿不到績效,本質上就是變相降薪,這在司法實踐中早就被認定為違法。
更關鍵的是,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不是看你被壓到最低時的工資,而是看你在勞動合同解除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也就是說,哪怕你過去一年被降薪了,只要不是雙方協商一致的合法變更,賠償就得按你正常的收入水平來算。這一點,在全國各地的勞動仲裁判例里,已經是共識。
可廣發這邊的操作,明顯是想鉆空子——用管理手段制造“低收入事實”,再拿這個事實當賠償依據。這不叫合法降本,這叫系統性壓榨。
還有員工反映,公司通過第三方異地代繳社保,導致人生育津貼申不了,醫保報銷處處碰壁。這又是另一個雷區。社保屬地化管理是基本原則,異地代繳不僅影響員工權益,還可能涉及合規風險。真出了事,員工找誰?找公司?公司說“我們外包了”;找社保局?人家說“繳費地不在這兒”。兩頭落空,受傷的永遠是打工人。
其實早在10月13日,就有員工貼海報維權,結果公司直接報警。把內部矛盾上升成治安事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這是激化矛盾的節奏。當溝通渠道徹底堵死,剩下的就只有沉默,或者爆發。
這次跳樓事件,是沉默者的吶喊。
企業當然有經營壓力。這幾年銀行業息差收窄、利潤下滑,信用卡業務風控趨嚴,這些都是事實。但壓力怎么分擔?是高管帶頭降薪、優化結構,還是層層轉嫁給最基層的執行者?是坦誠溝通、協商共渡難關,還是用考核、資源、流程這些“軟刀子”逼人就范?
名創優品疫情期間發“共克時艱倡議書”,好歹還走個協商流程;有些企業真遇到困難,會跟工會談、發公告、簽補充協議。而廣發這個操作,悄無聲息地把人收入壓到最低,回頭還想用這個數字算賠償,吃相實在難看。
現在事情鬧大了,企查查已經顯示,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新增一起勞動爭議案件,11月13日開庭。我不知道那天法庭上會呈現怎樣的證據,但我知道,那個差點跳下去的員工,背后站著千千萬萬在績效考核里掙扎、在房貸車貸中喘不過氣的普通人。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但企業也不能沒有底線。
你可以裁員,但得依法給賠償;你可以調崗,但得協商一致;你可以降薪,但必須雙方同意。你可以追求效率,但不能犧牲基本的人性與法律尊嚴。
這事還沒完。我等著廣發的官方回應,更等著11月13日的庭審結果。這不僅是一起個案,它關乎所有打工人的安全感:我們到底是在一家講規則的公司工作,還是在一座隨時可能崩塌的紙牌屋?
點贊的人多,說明關心的人多。但光點贊沒用,得有人發聲,得有監督,得讓企業知道——員工不是成本,是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