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近日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正式發布新規,宣布全面擴大生物識別追蹤系統,要求幾乎所有非美國公民在入境與出境時都必須接受人臉識別檢查。這項規定將于2025年12月26日正式生效,標志著美國邊境管理進入全面生物識別時代。
![]()
根據最終規則,CBP被授權在全國各地的機場、海港及陸地口岸,對外籍旅客進行人臉拍攝并比對生物特征資料。
該系統將整合入出境數據庫,以驗證身份、偵測簽證逾期、打擊偽造旅行文件和非法入境。CBP表示,人臉識別將成為“首選方式”,因為它能在大規模人流的出入境環境中快速完成身份核驗。
過去幾年,美國政府在部分機場試行類似系統,但此次新規取消了試點限制,范圍涵蓋所有授權出入境點,包括機場、郵輪港口、陸地邊境以及私人航空口岸。
與此同時,原本豁免14歲以下兒童和79歲以上老人的條款被取消,意味著無論年齡大小,所有非美國公民都將在出入境時被拍攝影像。
![]()
新規定適用于所有非公民,包括持簽證入境者、綠卡持有者(合法永久居民)、工作與學生簽證者、難民及無合法身份者。CBP強調,美國公民仍可選擇不參與拍攝,若拒絕配合,將會通過人工方式進行身份核查。
然而,若非公民拒絕接受拍照,可能被視為不符合入境條件,甚至面臨拒絕入境或遞解程序。
CBP在聲明中表示:“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識別入出境系統,將強化身份驗證、減少簽證欺詐,并顯著提高國土安全水平。”該機構援引《國土安全法》(Homeland Security Act),指出國土安全部(DHS)有法律義務建立覆蓋全國的外籍人士出入境追蹤架構。
根據《聯邦公報》文件,新規在正式生效前仍開放公眾意見征集,截止日期為2025年11月26日。這意味著,公眾、民權組織或相關企業仍可就系統實施、數據隱私及技術誤差等問題提交評論。規則正式生效后,將立即對全國各入出境口岸實施。
不過,這項新規也引發廣泛爭議。多個人權與移民權益團體,包括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與移民辯護項目(IDP),早在類似提案于2020年首次提出時就曾公開反對。他們指出,人臉識別系統存在誤差和族群偏見,尤其容易在膚色較深或非白人群體中產生錯誤比對,導致不當拘留或拒絕入境。ACLU批評,美國政府此舉“以國家安全為名,擴大監控權力,犧牲個人隱私與自由”。
科技界專家也指出,雖然人臉識別技術在準確率和速度上不斷提升,但在光線、角度或系統訓練樣本不足的情況下,誤判仍時有發生。此外,數據安全問題同樣令人擔憂——如果數以億計的旅客面部數據被集中存儲,一旦遭到泄露,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美國國土安全部則回應稱,CBP所采集的影像僅用于身份驗證目的,不會保存超過必要時限;所有數據將遵循聯邦隱私保護法,并接受內部與外部審計。CBP發言人補充說:“旅客在入出境時的面部圖像將與政府持有的護照或簽證檔案比對,比對完成后,照片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刪除。”
目前,美國已有超過43個主要國際機場安裝CBP的“出境人臉比對系統”(Biometric Exit System),其中包括洛杉磯國際機場(LAX)、紐約肯尼迪機場(JFK)、邁阿密機場(MIA)等。根據CBP統計,自系統試行以來,已成功識別出超過1,800名使用偽造文件或簽證逾期者。
新規實施后,這一系統將擴展至所有邊境出入口,包括與墨西哥及加拿大接壤的陸地口岸。
對旅客而言,出入境流程可能略有變化。乘客在登機或入境檢查時,將被要求面對攝像頭短暫拍攝幾秒,系統自動比對護照或簽證資料,無需額外配合指紋掃描。CBP表示,整體通關時間不會延長,反而可能縮短身份核驗程序。
但民權團體認為,系統在“效率”背后也潛藏隱憂。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一名隱私研究員指出:“一旦人臉識別成為常態,它可能被擴展到非邊境場景,比如地鐵、車站、學校或街頭監控,逐步改變美國社會的隱私邊界。”
有分析指出,這項措施的出臺與美國近年邊境壓力及移民議題緊密相關。拜登政府在政治上承受保守派“邊境失控”的批評,執法部門也面臨對簽證逾期者追蹤困難的質疑。CBP強化生物識別技術,被視為一種技術性解決方案,既回應“安全”訴求,也展示政府“強化邊境管控”的姿態。
無論支持或反對,新的出入境規則都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對數千萬旅客產生直接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