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灣社會對兩蔣靈柩的爭議再起波瀾。民進黨當局以“轉型正義”為名,將沿用半世紀的“陵寢”“謁靈”用語改為“營區”“入營”,試圖抹去歷史痕跡;而靈柩本身則淪為政治斗爭的象征,既無法歸葬大陸,又難在臺灣安身,甚至遭遇潑漆破壞,呈現“臺灣不想要、親族無力管、獨派肆意辱”的荒誕局面。
![]()
兩蔣靈柩一直沒下葬這事,源頭在那段歷史,1975蔣介石走了,慈湖先放著,家里人和官方都把靈柩暫厝在那里,1988蔣經國也走,鄰近的大溪頭寮安置,就在那一帶相互照應,叫浮葬,說是等光復大陸再歸葬故土,這話在公開說明里能看到,在家族的安排里也能看到,蔣介石心里認定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旁邊的位置,蔣經國想回到浙江奉化母親墓旁,里面有中國正統的認同也有落葉歸根的習慣,臺上格局變了,反攻領袖的定位被拆成威權符號,暫厝從準備中的方案慢慢變成一種長期狀態。
民進黨推去蔣化一路鋪開,1996陳水扁把介壽路改成凱達格蘭大道,拆銅像不止一處,校園里公園里都有動作,教科書改寫,紀念場館更名,牌子換掉,2025四月防務部門說要打破威權印象,把用五十年的陵寢和謁靈這些稱呼換成中性的說法,社會面有不少質疑說這事更像姿態,話題落到策略上,還是想把兩蔣歷史割開,臺獨這條線更清晰。
靈柩的物理安全被實際觸碰到一次,2018二二八紀念日,獨派團體進慈湖陵寢,往蔣介石棺柩潑紅漆,說象征受難者鮮血,媒體照片和報道鋪開,這是1975以來第一次出現實質破壞,蔣萬安出來表示遺憾也呼吁社會理性,場景映出一個狀態,政治保護的力度不夠,家族影響力下降,維護這件事的推動力也弱。
移靈怎么走遲遲沒定,共識拉不攏,蔣家后人不同意見擺在桌上,1996蔣緯國主張移靈大陸,蔣孝勇更傾向留在臺灣入土,宋美齡拋出兩階段的做法,先到五指山公墓入土,等到統一再遷回大陸,2004蔣方良正式提申請要移靈,陳水扁當局也撥了三千萬元新臺幣修建蔣陵,家族這邊顧慮沒散,計劃最后擱下的原因還是擔心政治上的報復以及后續可能出現的破壞風險,時間推過去,家族里的核心人物一個個離開,意見不容易凝成,移靈成了停住的話題。
兩蔣靈柩的狀態像一面鏡子,臺灣的身份認同矛盾在上面能看見,民進黨要清兩蔣符號是為了搭本土認同的支架,部分民眾對威權時代的歷史和族群記憶不容易化解,大陸這邊看的是兩蔣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還在,那是一條歷史的紐帶,靈柩一直懸著,社會在歷史和未來之間搖擺,在情感和政治之間也搖擺,這一面鏡子也在給各方提問題,當政治爭論蓋住了對逝者的基本尊重,最后歸宿這件事,只能等到兩岸關系出現真正的緩和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