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總能聽到一種聲音:“文科已死”。
尤其是在就業壓力和AI的雙重夾擊下,文科好像成了“沒用”的代名詞。
不光是我們普通人這么焦慮,我聽說,就連那些最頂尖的學校,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在悄悄砍掉文科的課程,縮減招生。
這事挺讓人感慨的。
文科,這個曾經培養思想和靈魂的地方,現在到底被“改造”成了什么樣?
![]()
我聽一些在高校的朋友聊起,現在大學里的教學評估,簡直是“瘋了”。
怎么個“瘋”法?
就是用管理工科的那套思維,來管文科課堂。把那些沒法量化的東西,非要變成一串串冰冷的數據。
你都想不到,現在有的教室里裝了攝像頭,上課全程錄音錄像。督導可以隨時“在線旁聽”,老師自己都不知道。
更離譜的是,還有AI輔助,專門統計“學生抬頭率”。
這個“抬頭率”,居然還跟你老師的職稱、學院的排名直接掛鉤。
這還不算完。
評估算法對上課的流程,規定得死死的。什么故事導入幾分鐘,知識點講解幾分鐘,必須要有板書,老師必須頻繁走到學生中間去互動...
這哪是大學上課,這不就是中小學的那套模式嗎?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來評估這套體系的督導,很多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
他們根本理解不了文科的教學模式。
你一堂社會學的課,老師結合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田野調查經驗來講,督導的評價是:“高高在上,只講個人研究”。
老師感慨一句,調查點的選擇有點“命運的因素”,立馬被扣帽子:“宣揚宿命論,意識形態有問題”。
這種模板化的評價,完全沒有商量的余地。
你想想,老師們的熱情,還能剩下多少?
為了應付這些,老師們還被迫干很多跟AI相關的雜活。比如往某個教學系統里,錄入、標記、審核知識點,搞什么“知識圖譜”。
可老師們心里都明白,這些花里胡哨的技術,對文科教學,意義真不大。反倒是把應試教育那套邏輯,又延續到了大學。
![]()
AI的普及,給文科教學帶來了新難題。
最直接的,就是作業造假。
有老師說,他收上來的讀書報告,至少有15%到20%,是直接搬運AI生成的。甚至,他一眼就能看出來用的是哪家的AI。
這才是最要命的。
AI確實能很快地幫你總結文本,但它替代不了你一字一句去細讀、去琢磨、去組織邏輯的那個過程。
那個思考的過程,才是文科鍛煉人的核心。
那些在寫作中突然冒出來的啟發性觀點,那種創造力,是AI模擬不出來的。
現在老師們也很迷茫。
他們不是反對學生用AI,但你至少得體現出你自己的思考吧?
AI生成的東西,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沒有核心觀點,也沒有論證過程。學生照搬,老師照看,純粹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有老師就提出來,本科生的文科作業,是不是該換個方向了?
別非要搞什么完整的研究報告,不如側重培養“講故事的能力”。
鼓勵學生真正走進社會,去觀察,去體驗。
哪怕交上來的文字非常稚嫩,但只要是真摯的,是學生自己的思考,就特別讓人感動。
不完美,那才是人啊。
![]()
學生難,老師更難。
現在很多文科老師的核心任務,你猜是什么?
不是教書育人,而是想盡辦法,防止自己專業的學生“轉專業”。
因為“轉專業率”,直接關系到這個學科的評估,甚至這個專業的生死存亡。
有老師自嘲,自己現在就像個“銷售”,天天得給學生“安利”自己學科的好處,勸學生再聽聽課,別急著走。
有的專業,比如中文系,為什么還能留著?
不是因為它有多強,而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它“好考公”。
有的專業,比如新聞,因為過去分數線一直很高,這個“高分數”本身,也成了專業能保留下來的條件。
可憐的是像建筑與城鄉規劃這類的,行業一衰退,生源質量馬上下降,轉專業率飆升,專業就岌岌可危了。
文科的預算被砍,專業被裁撤。老師們自己的競爭壓力也大得嚇人。
為了評職稱,得去拉“橫向課題經費”。拉不到怎么辦?有老師甚至得找親戚朋友的公司“走賬”。
申請個國家社科基金,因為名校博士扎堆,難度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更別提,還要承擔巨量的行政雜務,排課、統計績效、籌備會議... 老師的精力,全被這些破事給耗光了。
![]()
那文科,到底還有沒有用?
說實話,文科專業擴招,和市場需求的錯配,導致大量文科生找不到工作,這是事實。
新聞、廣告、營銷,包括部分金融領域,業內已經是哀鴻遍野。
經濟一下行,崗位一減少,文科生就成了最先被犧牲的。
這讓很多老師自己都開始懷疑:我們搞這么多知識生產,是不是很多都是無意義的?
保留這些學科,是不是就是為了保住老師自己的飯碗?
發那些論文,到底是為了評職稱,還是真的對社會、對學生有價值?
我總覺得,文科教育,應該是“經世致用”的,它應該提供兩樣東西:“術”和“道”。
拿新聞傳播來說,“術”就是采訪、拍攝、寫作的技巧。“道”呢,是理解社會變革、體察人情冷暖、關懷他人的那種智慧。
后面這個“道”,是數據和技術給不了的。
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對未來迷茫,對現實困惑。
文科的批判反思、人文關懷,反而顯得更重要了。
比如楊振寧先生回顧求學生涯時:
數學家父親面對楊振寧從小的數理天才,并未急功近利教微積分拔苗助長,反而找人教他讀《孟子》加強底層人文素養,令楊振寧受用終身。
![]()
當這個世界看起來動蕩失序,當大多數文科教育被宣判“死亡”時,我想對那些依然熱愛文科、不顧鄭雪峰們“恐嚇”依然報考的孩子們說幾句:
敢于選擇你心中所愛,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關照。
你在這個技術主導、評價單一的時代,要做的有兩件事:
一是穩住心態。 你要認清自己的優勢,有勇氣拒絕那種“模板化”的生活。
二是主動擁抱變化。 別死讀書。你要用你的人文底色,去嫁接市場的新需求、新技能。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重新找到你的位置。
人生的選擇不在于完美,在于適合。如果上不了一所好大學,那就上好一所大學。
每一條路,都沒有外界看起來的那么容易。
自己選的路,咬著牙、挺著胸,哪怕踩著刀刃,也要走得漂亮。
那些勇敢的破局者,最終會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完成一場心態和能力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