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高教知聲
![]()
以往在高校界,這條“規則”似乎一直管用:只要教學科研表現出色,總會有人推薦你“進步”,成為系主任或副院長,既能優先申報項目,又能分配資源。
但最近一兩年,這個似乎自帶吸引力的“高層崗位”開始遭遇冷淡。“高校教師拒當副院長”的話題,更是在社交平臺引起熱議。
![]()
![]()
有教師坦言,自己糾結了很久,最終還是拒絕了領導邀請。也有人透露當了7、8年副院長,最終還是辭了。
![]()
不少教師的理由很貼近現實:寧愿泡在實驗室里做研究,安安靜靜教書、干科研,當個普通老師,活得通透自在。
與此同時,某平臺上的評論顯示:一旦提到系主任位置,教師群中常流傳這樣的吐槽——“一周幾次會要開,教學考核、排課安排、學生投訴、專業建設等事務全在系主任身上壓,一句話,很忙。”
![]()
于是,“搶破頭的官位”不再受歡迎,管理崗正在悄然遇冷,這一變化反映了教師職業期待的新平衡,更多人愿意優先選擇學術發展路徑。
為何主動“退位”
那么,教師為何越來越拒絕擔行政崗位?我們或許能從以下幾類解釋中找到答案:
碎片化行政任務干擾科研:一位高校教授在平臺發帖稱,自己不想早早被綁在行政崗位上;人力、物力有限,即便出任副院長,也往往“無實權”,項目資源未必更優。任行政職務的教師也反饋科研進展嚴重受阻。
一些評論指出,這條晉升路徑可能成為邁向學術“攔路虎”。
職責繁重卻無權決定:系主任要負責排課、畢業實習、處理學生投訴、教學評估……但卻沒權限,也沒財權。類似崗位,看似權威,實則常常“拿刀切雷”。
學術身份優先:有觀點認為教師群體分三類:一個是追求學術成就、想成學術“名人”的學術型;一個是對職位無太大野心、安于教研工作的“躺平型”;還有一個是真心想走仕途、擔任管理職的“仕途型” 。當下,學術型和躺平型傾向更加明顯。
結構性困境顯現
在“去行政化”與“教師學術發展優先”理念推動下,一些系統正在探索減少教學科研與行政之間的沖突的路徑。
例如上海多所部屬高校試點“去行政級別”,院長、系主任這樣的崗位歸入教師序列,執行與學術身份更協調。
![]()
無論是政策制度,還是教師選擇,似乎都指向一個共同目標:讓管理服務學術,而非學術服務于管理。
從“誰都搶著做系主任”到“越來越多教師主動拒官”,這種轉變反映出高校職業生態的變化:教師不再盲從職務的表象,而是更關注時間、自由和職業成長。
無論教師選擇繼續走晉升路徑,還是堅守學術陣地,他們的訴求并不相同,但都值得理解。
不再自動“升官”,是一種理性選擇,也是高校制度變革中的重要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