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志杰
1937年秋,老舍應校長劉世傳之邀,重返齊魯大學出任國文系主任。不料“七七事變”爆發,戰火迅速蔓延。在組織戰事服務、堅持教學一段時間后,因學校內遷決定,老舍倉促離濟,其第二次齊魯大學執教生涯不足百日便告終結。這匆忙百天,成為老舍與齊大、與濟南深刻卻短暫的一段緣分。
歸去來兮別三年
1934年7月,在齊魯大學做了四年教授的舒舍予(老舍)先生辭去教職,8月19日從濟南乘坐津浦鐵路客運列車到南京、上海,考察專事寫作的可能性。據老舍寫于1935年的自述:“我在去年7月中辭去齊大的教職,8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書而專以寫作掙飯吃。我早就想不再教書。在上海住了十幾天,我心中涼下去,雖然天氣是那么熱。為什么心涼?兜底兒一句話:專仗著寫東西吃不上飯。”
老舍在上海見了茅盾,訪問了《良友》編輯部,與趙家璧、馬國亮、鄭伯奇等人會面,然后返回濟南,9月中旬離校赴山東大學中文系任講師,后被聘任為教授。關于老舍離開齊大的原因有幾個版本,其實,稍作分析就知這些說法純屬臆測。還是老舍自己所言,他就是想“不再教書而專以寫作掙飯吃”,在上海、南京轉了一圈,發現“專仗著寫東西吃不上飯”,于是,再次拿起教鞭,接受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之邀擔任中文系講師。后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到山大兩年后,老舍辭去教職,在家專門寫作,成就斐然,著名小說《駱駝祥子》就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
1936年夏,山大換了校長,趙太侔辭職,林濟青受教育部調遣出任山東大學代理校長。同時跟隨趙太侔離校的還有不少教師,他們是為了抗議政府對學潮的強硬態度,聯合向當局施壓,老舍也去職離校。林濟青接掌山大代理校長之后,即刻登門聘請老舍出任中文系主任。據山大教授蕭滌非回憶:“1936年,山大換校長,趙太侔下臺,由齊魯大學校長(代理校長)林某(林濟青)接充,中文系解聘的解聘,幾乎全走光了。林某……曾三顧茅廬,都遭到老舍的拒絕,明擺著每月300元的教授薪金不要,寧可單靠寫稿過活,也要和朋友們共進退,真是好樣的。”老舍說:“在山大教過兩年書之后,學校鬧了風潮,我便隨著許多位同事辭了職。這回,我既不想到上海去看看風向,也沒同任何人商議,便決定在青島住下去,專憑寫作的收入過日子。”
老舍“專憑寫作的收入過日子”的日子持續了年余,1937年6月,經齊魯大學校長劉世傳邀請,老舍與齊大再次走到一起,秋季開學即赴校。“七七事變”爆發,正在寫作的老舍感到時局的嚴峻:“盧溝橋事變初起,我們在青島,正趕寫《病夫》——《宇宙風》特約長篇,議定于9月中刊露。街巷中喊賣號外,自午及夜半,而所載電訊,僅三言兩語,至為惱人!一聞呼喚,小兒女爭來扯手:‘爸!號外!’平均每日寫兩千字,每因買號外打斷思路。至7月15日,號外不可再見,往往步行七八里,遍索賣報童子而無所得……老母尚在北平,久無信示,內人又病,心緒極劣。時在青朋友紛紛送眷屬至遠方,每來辭行,必囑早作離青之計。概一旦有事,則敵艦定封鎖海口,我方必拆毀膠濟路,青島成死地矣。家在故鄉,已無可歸,內人身重,又難行旅,乃力自鎮定,以寫作擯擾,文字之劣,在意料中。”
然而,戰事逼人,1937年8月13日,老舍只身一人先行回到離別三年的濟南,為家人后續過來做準備。
重拾教鞭并出任國文系主任
“早到濟,滬戰發。心極不安,滬戰突然爆發,青島或亦難免風波,家中無男人,若遭遇事變……”到濟南的第二天,老舍在齊大找好房舍,急電好友,送眷來濟。翌日,家人到濟,“妻小以15日晨來,車上至為擁擠。下車后,大雨;妻疲極,急送入醫院。復冒雨送兒女至敬環處暫住。小兒頻呼‘回家’,甚慘。”老舍在寫給友人陶亢德的一封信中說:“弟以13日來濟,攜物不多,預料內人能屆滿月,再回去接眷運物也。乃14日即有事變,急電友促妻來。她產后也恰14日,無力操作收拾,除衣被外盡放棄,損失特重。到濟,她入醫院靜養,我住學校,小濟等住友家。旋小濟亦病,入院,一家數地,杯碗兼無。大雨時行,不得出屋,真急殺人也!北平復無信,老親至友,生死不明,寢寐不安!稍晴,乃入市置買零物,略略成家。青島雖仍僵持,亦不敢冒險回去取物,不知何時即開火也……濟南尚平靜,一時亦不至有兵災,唯郊外水漫及城,青菜稻田皆沒,而一旦東線有事,難逃空襲也。”
這期間,老舍一家暫住齊大校內的老東村平房里。8月28日,胡絜青和舒濟出院,老舍記:“妻女出院,覓小房,暫成家。復電在青至友,托送器物……家小既團圓,我始得勻出工夫,看訪故人,多數友人已將妻女送往鄉間……滬戰極烈,我的稿費停止,搬家買物看病雇車等又費去300元,遂決定不再動遷。深盼學校能開課,有些事作,免生閑愁,果能如此,還足以傲友輩也。”
自1934年7月老舍辭職,齊魯大學發生很多變化,一個是校長在經歷了幾任輪換之后,終于在1935年經學校董事會同意聘任劉世傳為校長。劉世傳,山東蓬萊人,1914年入齊大文理學院,畢業后在濟南青年會做了4年干事,后赴美留學,先后攻讀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國際法博士,又到歐洲游學半年。回國后,任教于沈陽東北大學和由著名愛國人士蔡公時創辦的私立北平民國大學,被稱為北京十大教育家之一。劉世傳到任一年后,齊大基本走上正軌,到1936年秋,學校注冊學生達到567名,創歷史之最。離開齊大的老舍,一直關注著學校的點滴動態,對于這位尚未謀面的劉校長,他持有好感。
![]()
老舍離開齊大的第二年,文理學院院長林濟青辭任。差不多同一時間,老舍在齊大文學院包括國學研究所的幾位同事先后離職。他的鄰居、加拿大籍著名考古學家明義士于1936年回加拿大省親,原定1937年暑期返回,因“七七事變”,不得不推遲歸期。老舍與明義士在濟南同住南新街,因為興趣愛好一致,兩個人很是談得來,老舍有新作品總是讓明義士先讀,懇請其提出寶貴意見,明義士也不客氣,只要有自己的看法總是毫不掩飾,一五一十說個清楚。明義士說得有道理,老舍從不惜字,該修改的修改,該刪的絕不留一個字。后毀于日軍戰火中的長篇小說《大明湖》,明義士和歷史學家張維華是看過原稿的為數不多的幾位讀者之一。明義士是考古學家,也是著名收藏家,只要有新的收獲,就毫不吝嗇地把老舍喊到家中一起欣賞。老舍重返齊大之后,明義士的助手曾毅公一直留在國學研究所,老舍不止一次向曾毅公詢問明義士的歸期,并請曾毅公轉達他的意愿,請其盡快返校,再做鄰居。遺憾的是,不僅明義士未能重返齊大,老舍也困于戰事,無法安心教學。
1937年秋季開學之后,學校公告,文學院國文系新聘舒舍予(老舍)和張維思兩位先生入職,使國文系實力得到增強。不久,國文系主任郝立權辭職,校長聘任老舍繼任。“七七事變”爆發之后,學校成立戰事服務隊,校長劉世傳兼任隊長,老舍等人被聘為顧問。短短的時間里,老舍為齊大還是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的。
盧溝橋事變之后,國民政府對于國立大學、中學提出內遷建議,對于像齊魯大學這類私立大學,沒有明確要求。但在齊大校園內,出現內遷和留守兩大派別。老舍屬于大多數教師認同的內遷派,對于戰局的分析,他有著獨到之處。他說:“在這生死關頭,真正愛國的人必須認清我們的長處,同時也必須承認我們的弱點。不知自家所長便失去自信,不承認自家所短便吃死虧:我們現在是既要堅決自信必勝,還要有過必改,這才是求生之道。”教育部建議齊大遷往陜西省西安市以西80公里的武功縣,恰在此時,成都的華西協和大學來電邀請齊大醫學院遷至華西壩,與之同校辦學。在征詢師生意見后,學校決定醫學院先行遷往成都,在落實校舍之后,其他學院陸續內遷。到11月6日,學生基本走光了。
11月15日晚,老舍匆匆告別妻子兒女,告別心愛的齊大校園,匆忙結束第二次執教齊魯大學不足百天的短暫時光。就在當天晚上,濼口黃河鐵路大橋被炸毀,津浦鐵路中斷。不久,日本軍隊占領濟南。
舍不下齊大校園和濟南老友
老舍在《老舍選集·自序》中說:“我的職業雖使我老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轉,可是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與學者,打拳的,賣唱的,洋車夫,也是我的朋友……他們幫我的忙,我也幫他們的忙。他們來給我祝壽,我也去給他們賀喜,當他們生娃娃或娶媳婦的時節。這樣,我理會了他們的心態,而不是僅僅知道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老舍已經把自己當成地道的濟南人,在這里,他有很多好朋友。有說相聲的兩個老師吳景春、吳景松哥倆兒,他倆就在趵突泉邊的勸業商場搭臺說相聲,老舍只要有空必去捧場,很多幽默笑話都成為老舍筆下的作品素材,他們也成為至交好友。老舍還有一位武術老師馬永魁,1934年老舍準備辭去齊大教授時,專門送給馬師傅一把折扇,上邊有老舍親筆寫下的他跟馬師傅習武的經過。折扇的另一面是著名畫家關友聲所繪山水,關友聲與老舍為好友,兩人之間往來頗多,老舍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兩位畫家》,而這兩位畫家就是關友聲和關松坪兄弟二人。關友聲和濟南另一位畫家桑子中出版畫集,老舍親自為《關友聲畫集》和《桑子中畫集》寫序。
從踏入齊大第一天起,老舍就喜歡上了這個像公園一樣的大學校園。一天,他和學生在校園里散步,欣賞栽種的花、樹和美麗的建筑,一首發自肺腑的詩脫口而出:
一片閑情詩境里,柳風淡淡柝聲涼。
山腰月少青松黑,籬畔光多玉李黃。
心靜漸知春似海,花深每覺影生香。
何時買得田千頃,遍種梧桐與海棠。
老舍離濟不久,齊魯大學遠遷西南內陸的成都,直到抗戰勝利。一直眷戀著濟南和齊大的老舍,其間雖有“三進”齊大的消息,卻終未成行。
(作者為媒體從業者、高級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