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專家楊昊臣談:從一線救援到安全實踐的系統思維
“應急管理的核心,是把風險想在前面、把準備做在平時。”擁有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資質,且深耕藍天應急救援隊多年的應急管理專家楊昊臣,結合多地重大救援實踐與安全管理經驗,近日分享了對突發事件應對與日常風險防控的深刻見解。
一線救援啟示:“職責清單+協作節點”是效率關鍵
參與2023年河北涿州抗洪救援、2024年南陽宛城搶險等重大行動的經歷,讓楊昊臣對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有了切身體會。在涿州救援中,他協調四支救援隊50余名隊員高效聯動,五天六夜轉移群眾2600余人;宛城搶險時,帶領9人小隊18小時解救被困者800余名。這些實踐讓他提煉出“職責清單+協作節點”管理模式:為每個崗位明確職責邊界,標注關鍵協作環節,從根本上解決應急中“職責交叉、響應滯后”的問題。“民間救援力量要發揮作用,必須靠系統化管理,而非單純的勇氣。”楊昊臣強調。
風險防控核心:從特殊場景到日常安全的“三備三不”
針對野外探險、溺水等高頻風險場景,楊昊臣總結出“三備三不”實操原則,其邏輯可延伸至各類安全管理中。
“三備”即備規劃備案、備應急物資、備協作技能——以封門村探險為例,需提前標注安全路線并向救援組織報備,攜帶GPS設備與急救包,3人以上組隊同行;而溺水自救中,“備技能”則體現為掌握“水母漂”“仰漂”等漂浮技巧,為救援爭取“黃金30秒”。
“三不”則強調不偏離規劃、不觸碰未知風險、不忽視預警信號,如探險時不擅自更改路線,溺水救援中不盲目下水,避免“勇氣凌駕于科學之上”的悲劇。
安全認知升級:打破誤區才能筑牢防線
楊昊臣特別指出,公眾對安全的認知誤區往往是風險放大的關鍵。在溺水救援中,“手拉手救人”“會游泳就不會遇險”等錯誤觀念,已導致多起意外傷亡;野外探險時,不少人被“神秘標簽”吸引,忽視地形復雜、信號缺失等實際隱患,最終陷入險境。對此,他建議通過“場景化科普”糾正認知偏差:用“沉默式溺水”的真實案例警示公眾,用“吸一口氣喊一聲”的具體方法替代模糊的“呼救指引”,讓安全知識真正可操作、能落地。
長效防控邏輯:從個體準備到系統支撐
談及日常風險防控,楊昊臣認為需構建“個體-團隊-社會”三級防線。個體層面要培養“風險預判思維”,如提前熟悉居所附近避險點、家中常備急救包;團隊與企業則可借鑒應急救援的協作經驗,建立“定期溝通+應急演練”機制,提升整體響應能力。“無論是重大災害應對,還是日常安全防護,本質都是‘預防為先、科學處置’的邏輯落地。”楊昊臣表示,唯有將專業方法轉化為全民共識與行動,才能真正筑牢生命安全防線。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