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視頻告訴我,他們快回來了。”
兩年前,我是那個在班級群里一遍遍提醒“明天降溫,記得穿秋褲”的班主任。兩年后,隔著手機屏幕,角色互換了——我成了被他們“檢查”的那一個:“老師,你嗓子有點啞,是不是又連續上課了?”“最近降溫,你早晚出門多穿點啊!”
他們,是我帶的第一屆中職學生,如今分散在不同城市讀大學。我們之間的聯結,從每天的教室相見,變成了不定期的視頻連線。但就是這樣隔著屏幕的對話,卻讓我一次次清晰地看見:教育,最深的痕跡原來刻在人的成長里。
我們聊大學:攀比、打工與“佛系育人技巧”
視頻里,他們會興奮地和我分享大學生活的一切。
有學生說起室友之間暗暗比較衣服牌子、手機型號,但笑著說:“我覺得沒必要,自己賺的錢花著才踏實。”我聽著,心里知道,那個曾經有點愛面子的小孩,并沒有在虛榮中迷失。
有學生說起課余去奶茶店打工、做兼職,給家里打電話時卻總是“報喜不報憂”:“就說我挺好的,錢夠用,讓他們別操心。”我明白,這份早早體諒父母艱難的孝心,比任何成績單都珍貴。
最讓我感慨的是,當我們聊到我的工作時,他們竟能反過來“指導”我。“老師,你現在帶的學生是不是也挺皮的?咱主打一個‘佛系’,身體第一,先自保,不較真,不惹事上身!”聽著他們半開玩笑又無比認真的“育人技巧”,我忽然意識到,他們早已不是需要我時時庇護的孩子,而是能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小大人”了。
談到未來的實習和規劃,他們目標清晰,選擇務實。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回過頭看:教育的意義,是守護本心,點燃火焰
短短兩年,外在環境在變,身份在變,但回過頭看,有些內核的東西,反而在時光的沖刷下愈發清晰:
他們的三觀依舊端正,心地依舊赤誠。有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也有不曾磨滅的理想和熱氣騰騰的抱負。
這,或許正是讀書和接受教育最根本的意義——它不是保證你飛得多高,而是守護你能在紛繁復雜中不迷失方向;它不能承諾一路坦途,但至少賦予你“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和智慧。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特的種子,教育者要做的,是提供陽光、雨露和土壤,靜待花開。
而對我而言,教育更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它讓眼睛能看見光,讓心靈能追尋美,讓一雙手在索取的同時,更早地懂得了給予。
如今,我們從師生,變成了能彼此叮囑、互相“檢查”的故交。看著他們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扎根、生長,我知道,那團火已經點燃,并且,正越燒越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