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里,鐵礦石曾長期維持著一種極不平衡的狀態。
作為全球鐵礦石最大的買家,中國過去20年買走了全世界70%以上的海運鐵礦石,卻始終沒掌握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別人制定的規則。
這種“大買家說了不算”的怪圈,直到2025年才被徹底打破。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與必和必拓的鐵礦石談判中,把采購價壓了下來,推動人民幣結算落地,這場醞釀20年的博弈反轉。
改寫了全球鐵礦石貿易格局,成了中國在大宗商品領域突破美元霸權、實現攻守轉換的關鍵標志。
![]()
回溯過去,中國在鐵礦石貿易里的被動,源于多重因素的疊加。
全球鐵礦石定價長期被普氏指數主導,這個看似中立的報價機構,背后股東卻與華爾街資本深度綁定,這些資本同時也是必和必拓、力拓等澳洲礦業巨頭的重要投資方。
相當于“自己人給自家資產定價”,天然偏向賣方。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澳大利亞鐵礦石每噸開采成本僅18至19美元,賣給中國的長協價卻常年維持在109美元以上。
峰值時甚至超過200美元,利潤率高達500%至1000%,澳洲礦場卡車司機月薪能折合8萬人民幣。
反觀中國鋼鐵企業,2024年重點鋼企平均利潤率僅0.71%,煉一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杯奶茶。
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之前中國數百家長短流程鋼廠采購分散,各自為戰,礦業巨頭正好利用這種內耗,你不買就賣給別家,倒逼國內鋼廠接受高價,讓中國在談判桌上始終抬不起頭。
再加上當時中國鋼鐵工業以高爐煉鋼為主,對高品位鐵礦石依賴極強,技術路徑的單一性讓我們即便面對高價,也只能被動采購,一步步陷入越買越貴、越貴越被動的循環。
![]()
但中國從未甘心長期處于被動,開啟了悄悄布局破局之路。
2020年,中礦集團正式成立,核心任務就是整合國內所有鋼廠的鐵礦石采購權,把過去分散的散戶擰成一個超級買家,從根本上改變以散對整的弱勢格局。
集中采購不僅帶來了規模優勢,讓中國有了統一的議價底氣,不再被礦業巨頭各個擊破。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拓展海外資源渠道,降低對澳大利亞的單一依賴。
2017年就和巴西淡水河谷簽訂人民幣計價合同,2019年推動中鋁集團作為股東的力拓也啟用人民幣結算,連澳大利亞第三大礦企FMG。
當年也是靠中國資金入股才渡過難關,如今成了對華出口的重要力量。
關鍵是,中國拿下了幾內亞西芒杜鐵礦的開發權,這座被稱為“全球鐵王”的礦山,品位和儲量都堪稱頂級,設計年產能1.2-1.5億噸,和必和必拓每年對華出口量相當。
2025年第四季度就能開始供貨,徹底打破澳大利亞在高品位鐵礦石領域的壟斷。
技術層面的突破同樣關鍵,隨著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中國電價持續下降,讓過去高耗能的電爐煉鋼迎來轉機。
電爐煉鋼以廢鋼為原料,完全不用鐵礦石,2024年中國廢鋼回收量已達2.5億噸,未來還將增至4億噸,直接減少了對海外鐵礦石的需求,動搖了賣方市場的根基。
![]()
這些布局在2025年終于迎來關鍵爆發。
當年8月,中礦集團和必和必拓談判時,直接提出按82美元/噸的季度現貨價采購,并且用人民幣結算,堅持109.5美元/噸的長協價和美元結算,談判直接破裂。
沒想到9月30日,中礦集團突然通知全國鋼廠,暫停采購所有美元計價的必和必拓鐵礦石。
這一下徹底打懵了必和必拓,中國市場占其出口量的70%以上,失去訂單意味著產能過剩、庫存積壓。
只一周后,必和必拓就主動妥協,不僅接受了82美元的報價,還同意30%的現貨交易用人民幣結算。
這場勝利遠不止省錢那么簡單,更是在沖擊美元霸權的根基。
過去全球大宗商品繞開美元結算,往往會遭到美國打壓,只不過這次中國和作為美國“五眼聯盟”核心盟友的澳大利亞企業達成人民幣結算,相當于在美元主導的資源貿易體系里撕開了口子。
在這背后,是中礦集團的議價能力、海外資源的替代保障、技術轉型的需求調整,以及中國硬實力帶來的底氣。
![]()
就在這場博弈塵埃落定后不久。
2025年10月20日,特朗普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簽署了85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協議,表面看是想幫澳大利亞擺脫資源出口困境,其實是想聯合澳大利亞圍堵中國稀土產業鏈。
這份協議并非一次性撥款,是分階段投入,先拿30億啟動資金,通過融資補充,重點投向稀土和鎵的精煉加工。
計劃在澳洲建鎵精煉廠、在美國建重稀土加工廠,本質是美國出技術資金、澳洲出資源,試圖打破中國在稀土冶煉分離領域的壟斷。
要知道中國目前掌控著全球92%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美國高端制造嚴重依賴。
澳大利亞也有自己的算盤,想靠這個協議從原礦出口轉向深加工,提升資源附加值。
只不過這份協議的短板非常明顯,稀土冶煉分離需要上百道工序,核心萃取技術還在中國手里。
澳大利亞企業的分離成本是中國的兩倍多,過去甚至要把礦石運到馬來西亞加工,光物流就耗三個月,短期內根本無法突破技術瓶頸。
重要的是,這份協議和澳大利亞經濟的“命根子”鐵礦石毫無關系,中國早已通過多元化采購和技術轉型降低了對澳洲鐵礦石的依賴。
哪怕繼續采購,定價權也牢牢握在手里,澳大利亞想回到過去“躺著賺高價”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
![]()
從全局來看,中澳鐵礦石博弈的反轉,早已不是單純的商業談判勝利,是中國20年戰略布局的必然結果。
它印證了集中力量才能突破壟斷,從分散采購到中礦集團統一議價,讓“大買家”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也證明了技術創新是改變供需的根本,電爐煉鋼的普及直接削弱了對鐵礦石的依賴。
更凸顯了硬實力是規則重塑的保障,沒有綜合國力的支撐,打破舊秩序根本無從談起。
如今,中國在全球資源貿易里的攻守之勢已經形成,在采購端有了更多話語權,中游加工環節的優勢也無人能替代,人民幣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結算比例還在不斷提升。
這場持續20年的翻身仗,只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重塑國際經濟秩序的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領域的規則被改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