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學校時,就像在玩一場風險極高的投資游戲。你砸進去的,是幾年青春、數十萬學費,還有對未來職業的全部期待。但最讓人心塞的是,萬一讀的專業跟畢業后的工作完全“雞同鴨講”,等于是交了學費,拿了個寂寞,這種“學用脫節”的痛點,成了很多高校的死穴。
![]()
但在某些真正懂得“實戰出真知”的學院里,在學校里得到的,可能就是你最值錢的“求職簡歷”甚至“創業項目”。比如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他們最近就用一個省級大獎告訴你,在“數字創新”這條賽道上,他們一點不含糊。
就在第18屆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湖北賽區,學院的“璇璣智造·創維者”團隊憑借一個聽起來就很科幻的項目:多功能水下采集機器,一舉拿下了省級二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在于,全國3D大賽可是緊扣當下最火的“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主題,涵蓋了數字工業、數字文創等多個高精尖領域,是檢驗學生創新實踐與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平臺。
![]()
他們的獲獎作品,可不是一個虛頭巴腦的概念模型,那這個“多功能水下采集機器”厲害在哪兒?它直接針對水下采樣作業的效率和精準度問題,巧妙地融合了三維建模和仿真技術,不僅在結構上實現了多功能集成,可以適應復雜的、多樣的水下場景,而且控制系統做到了智能和便捷的完美平衡。說白了,就是這個設計既先進又實用,既有技術上的酷炫感,更有工程上的落地能力,所以能得到評委的認可,絕非偶然。
這個獎牌的背后,其實透露出學院在人才培養上的清晰戰略: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以學科競賽推動實踐教學改革”。這意味著,學院的教學不再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而是把競賽當成檢驗教學成果的試金石,把實踐操作融入日常教學。指導老師王仕仙帶著團隊,聚焦在數字工業設計這一熱點方向,讓學生們把在課堂上學到的三維建模、仿真技術等知識,真正應用到了解決現實中的工程難題上。
![]()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用一個省級二等獎證明了自己是一所“創新能力拉滿”的學院。它培養的學生,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而是能夠將復雜的數字技術和三維設計理念,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突出實用性作品的硬核工程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