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次延長稀土出口管制一年,看似放緩了動作,實則是在穩中加壓。外界若以為這是退讓,那就低估了稀土牌的殺傷力。
過去幾個月,這張牌的震懾已經夠讓美國吃盡苦頭。正因為這道卡脖子的“閥門”握在中國手里,美國才不得不重新坐上談判桌。最終的結果是,美國放棄對華加征100%關稅的計劃,而中國則宣布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再延長一年。表面是“互釋善意”,但實際上兩邊都在算賬。美方是在止損,中國則是在延時博弈;一靜一動,誰更主動,一目了然。
未來只要美方再搞“加稅威脅”那一套,中國隨時能再亮牌,一樣能讓對手心驚膽戰。
這輪結果在中美媒體的報道中被普遍視為“符合外界預期”,核心目的就是在領導人會晤前營造一個可控、可續談的氛圍。為了讓雙方維持對話通道,北京與華盛頓都在刻意降低調門,釋放出有限的合作信號。
盡管結果讓市場松了口氣,但要說中美貿易戰從此迎來“轉折點”,還為時過早。這場會談更像是一場暫時止血,而非根本治愈。美國取消那所謂的100%關稅,聽起來像讓步,實際上只是把一個不合理的威脅撤回原位。
更具體地說,特朗普政府此前曾揚言將于11月1日對華實施100%關稅,把沖突推到三倍關稅水平,并可能擾亂全球供應鏈;這次收回成命,不過是把不該出現的籌碼從桌上拿走。這種“回歸常識”的動作,本就不值得夸耀。中國從頭到尾堅持原則,從未因為美方的姿態而動搖。
會談之后,美方口風明顯變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10月26日對媒體說,這輪談判建立了“非常成功的框架”,稱其“建設性且影響深遠”,還特意強調這為兩國領導人的后續會晤奠定了基礎。特朗普也在東盟峰會上釋放信號,稱有信心與中方達成“全面協議”。但熟悉美式外交的人都明白,這種表態往往更像是表演。真正的底線,永遠藏在利益背后。
實際上,美國內部對談判成果并非完全一致。部分國會議員和智庫學者批評白宮“對中方讓步過多”,擔心在稀土、能源和農產品等領域失去更多談判籌碼;而美國農場主與出口商則普遍松了一口氣,他們清楚,沒有中國的采購,很多訂單根本撐不到年底。這種內部分裂,正是中美經濟實力消長的縮影。
談判桌上的議題不止關稅,根據《環球時報》和多家外媒的報道,這次會議內容相當廣泛。從美方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措施,到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芬太尼關稅及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出口管制等,一應俱全。中方代表總結得干脆:“美方立場強硬,但中國維護利益的態度同樣堅定。”這句話看似平靜,卻帶著分量,像是提前劃好了邊界。
可以說,這種表態背后反映出一種新的談判節奏:不再是過去那種一味防守式的應對,而是在每個議題上都有所進退、有所謀劃。中國開始以自身議程主導談判節奏,這意味著中美經貿關系的“主客對調”正在逐步成形。
更具體的利益交換也浮出水面:美方同意放棄關稅威脅,中國則恢復大量采購美國大豆與農產品,以緩解美國農民的壓力;雙方還達成限制芬太尼前體化學品流入美國的初步共識;至于TikTok美國業務的歸屬問題,也進入了最后談判階段。足以看出,這背后是一場復雜的“現實互換”,中美都在彼此讓出一點空間,但都沒有松開底線。
總體來看,這輪會談讓中美關系短暫降溫,但沖突的根子仍在。美國是被迫踩剎車,而中國是主動控速。前者怕亂局擴大,后者則在穩局中積蓄籌碼。貿易戰不會因為一場會談就結束,但天平的重心,正在慢慢傾斜。主動權,已經不在那一頭。
未來的關鍵在執行與信任,如果美方再次挑釁,中國的反制手段不會再僅限稀土,還可能延伸到關鍵技術、海運結算乃至金融體系層面。可以預見,中美關系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可談、但不妥協”的階段——對話是為了控制風險,而非退讓立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