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慶前夕
幾位參加過平谷區鎮羅營鎮
今夏抗洪搶險的救援隊員
鄭重地穿上制服
來到《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
標識前合影留念
![]()
▲紀念展現場。攝影/黃鵬鵬
他們身后
標識所在的藝術裝置
正是紀念展第一件作品
《水線:我在鎮羅營》
它上面反射著微光的波紋高度
正是附近村子里當時的洪水水位
![]()
▲紀念展作品《水線:我在鎮羅營》。攝影/張泊行
《水線:我在鎮羅營》源自村民和藝術家們的集體創作,它前端9根最粗的樹樁收集自鎮羅營受災嚴重的9個村子,每一根都有它的故事。第一排最粗的那根,曾經擋在關上村東邊入口,加上碎石、泥沙和小樹枝,形成了一道“墻”,將當時洶涌而至的洪水和泥石流的大部分擋住,導流到旁邊河道里,減緩了村里水線的快速上升。救援人員說,那根樹樁給救援創造了時間,至少救了村里東邊低地的十幾棟房屋和數十位村民。
這些村民送來的樹樁中,全部都是被洪水連根拔起、沖倒沖走的,其中大部分甚至被挾帶砂石的水流“剝”去了樹皮。“不光是洪水,還有泥石流,就像鐵刷子一樣,連河堤都能刷出坑洞,給它刷塌了,別說樹皮了!”村民說。
遭受洪水打擊的樹木,在洪水中又保護著大量村民的生命,令人動容。因此,藝術家聯合村民們,將這些樹樁、樹枝收集回來,并通過藝術方式賦予它們永恒的“生命”。這是真正的生命樹。
![]()
頑強挺立的粗樹樁背后
是成百上千的
正在沖向它們并頂住它們的樹枝
實際上
藝術家就用它們
來象征洪災中前赴后繼
趕來救援的各類組織和各方力量
這些有速度、有溫度的援助
讓村民們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
▲紀念展作品《水線:我在鎮羅營》。攝影/張泊行
![]()
《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的
每一個分區
每一件作品
都蘊含類似的故事與細節

在分區的整體布局上,策展團隊還做了精心的設計:展覽選在鎮羅營鎮關上村西口橋外的小樹林中,整個展的動線輪廓,實際上形成一個握緊的拳頭,迎著東邊沖來的洪水方向,反擊過去。“它”的手心,緊緊攥著人的生命,也代表要緊密保護未來更多人的生命——這正是該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
在策展初期,本展顧問、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教授就與策展人張斌達成共識:這個展,不是為紀念而紀念、為展覽而展覽,而是要讓它產生實際的警示教育功效,讓更多人通過展覽認識到暴雨洪災的突發性、嚴重性,進而為未來的防災抗災做好充分準備。經過數次討論,最后將展覽主旨敲定為:“為拯救更多的生命”。
![]()
▲紀念展作品《掌握未來》。攝影/張泊行
《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的根本價值,最終定義為“警示、紀念和教育”,是基于災區廢棄物料和當代藝術方法,來幫助中國華北更廣大地區缺乏洪災認知的個人、家庭和各類機構,直觀了解洪災突發性和嚴重性,從而做好抗洪準備、配合政府救援、展開應急行動、提升抗災效率。上面提到的每一句,都來自鎮羅營鎮抗洪一線的實際經驗。
鎮羅營在7月28日這天遭遇的洪水,根據各村80歲以上老人的回憶,可以判定是百年一遇的洪水,突發性、嚴重性是它最大的兩個特性。問題就在于,對于華北大部分地區來說,和其他北方地區一樣,盡管也曾看過洪災報道,但大多數群眾對其突發性、嚴重性根本就沒有直觀概念。
![]()
▲紀念展作品《雨夜之后》。攝影/黃鵬鵬
國際抗洪經驗表明,15厘米深的洪水就能放倒并沖走一個成年人,30厘米深能沖走一輛小汽車,50厘米左右甚至能將卡車和重型越野車沖走。對于已經從人口年齡結構上屬于超高老齡化的鎮羅營各村,實際上有的村子65歲以上老人占比已超過50%。遇到1個體重超重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往往需要3到4人,甚至6到8人傳遞接力,才能將老人安全轉移出來。
洪水里到處是大石頭、尖樹枝,更具危險性。村干部、網格員、公安干警和趕來的支援隊伍等組成的救援隊,很多人在冒險淌過淺水時,腳被潛藏的石頭和樹枝劃傷、撞傷,甚至腳拇指被剝去指甲;面對深水無法淌過時,他們被逼成了一個個飛檐走壁的“俠客”,從墻頭、屋頂攀爬過去,再到一戶戶村民家里救人。
![]()
▲紀念展作品《傳遞》。攝影/張泊行
鎮羅營鎮7月28日的降雨量峰值超過51厘米,這只是針對一個點位的雨量。而對于人口最多的關上村,它短時間內就匯集了多個山頭的多重暴雨,村里洪水水線一般都有1米以上,最高甚至超過2米,在流速和木石推動下,更是破壞力巨大,沒有什么生命能夠抵擋得住。在這種情況下,平谷區委區政府第一時間趕到關上村西進行組織部署,在鎮黨委鎮政府、各村干部群眾和各方救援隊伍的不懈努力下,安全轉移3200多名群眾,沒有發生一例因為信息滯后導致的人員傷亡。
洪災結束后,當人們平安返村回家,看到河道里從山上滾落的幾十噸重的石塊,看到街路上被洪水打爛沖走幾十米的汽車,看到房間里深達一兩米的洪水線遺跡,人們才真正感覺到洪災的嚴重、生命的可貴,才深切體會到搶險救援、轉移安置工作的重要性。
![]()
![]()
![]()
![]()
▲每件作品都包含真實的故事。這件作品藝術化呈現幾位奔赴對岸的勇士,突破洪水封鎖救出被困36小時的村民。攝影/張泊行
正如紀念展顧問趙力教授所說:我們希望這個展是一個“日常化”的活動,它的作品征集和落地不會結束,每個月都會有新的內容出來。在策展團隊看來,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展,并將信息傳遞給更多人,進而在未來拯救更多的生命。
相比單純呈現藝術作品
策展團隊與藝術家
更關注如何通過展覽中的點位設計
為受災村民增加實際收益
藝術家們注意到,當地村民主要依靠水果種植維持生計,而此次洪水沖毀大量果林,將林地變為碎石灘,造成巨大損失且恢復艱難。圍繞被洪水襲擊但仍保留完整框架的一輛餐車,有三批藝術團隊對它進行了多重創作,最終布置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小空間,起名為《萬物生》。“這個作品就是為了多匯集一點打卡拍照的觀眾,同時也讓村民們有機會能在這里賣一賣水果、特產。”策展人說,“我們用自己熟悉的藝術方法,為災區村民多做一點是一點。”
![]()
▲紀念展作品《萬物生》。攝影/張泊行
《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大量采用了洪水過后搜集到的廢棄之物,大的有報廢的汽車、倒下的樹木和公路上被泥石流打斷的鋼鐵護欄,小的有殘墻、磚塊和大量碎石等。展覽就選在受災最嚴重的關上村西頭的戶外樹林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所有觀眾互動。“我們不想讓那些被洪水沖垮的物品繼續放在村子里,可能會給村民們帶來心理影響,因此把它們搬到這里,并對其中大部分進行了藝術化處理,讓人們看到,盡管經歷了洪水肆虐和打擊,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依然能夠重新在這里爆發出來。”
![]()
▲展覽主旨“為拯救更多的生命”所在的藝術裝置,源自山路上被沖毀的道路護欄。攝影/張泊行
![]()
▲紀念展作品《未來講堂》,它來自村民和藝術家們的共同創作。攝影/黃鵬鵬
紀念展吸引了眾多觀眾
自媒體博主前來參觀
附近的村民和社區網格員也主動加入
輪班擔任講解員
他們相信
“重生”不僅代表著
村里、家里和自己更加美好的未來
更承載著一份
沉甸甸的警示與經驗——
將洪災警示、抗洪經驗傳遞出去
肯定會“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
本期責編:朱赟曈
編輯:安曉陽
來源:鎮羅營鎮
閱讀本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皆為平谷微推廣平臺網友提供,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留言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歡迎投稿,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