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走進蘆山縣先鋒社區平安苑小區,法治氣息與生活暖意撲面而來。
大門入口處,法治小知識展板圖文并茂,綠化帶中 “依法行使權利 自覺履行義務” 等標語醒目亮眼,與綠樹成蔭的景致相映成趣。干凈整潔的道路旁,健身器材區域熱鬧非凡,居民們愜意鍛煉、笑意盈盈。一幅環境優美、秩序井然、人心和睦的小區畫卷,在此徐徐展開。
![]()
這幅安寧祥和的社區畫卷,很難讓人聯想到,這里是一個容納了6200多名“4·20”蘆山地震災后安置居民的小區。從昔日“矛盾交織”的治理洼地,到今日榮獲“雅安市最美小區”的治理樣板,平安苑探索的黨建“三進”模式,如同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從“物理安置”到“心靈安居”的幸福之門。
破局:
下活“一盤棋”,打破治理壁壘
0 1
平安苑是蘆山縣縣城最大的小區,“大”不僅是體量之大,更是治理難度之大。
1353戶居民中,有城市拆遷戶、農村安置戶、機關干部和流動人口。“就像一桌口味各異的食客,眾口難調。”先鋒社區副書記陳穎坦言,“此前,不交物業費、車輛亂停亂放曾是治理難題。”
破局的關鍵,在于將黨的領導貫穿治理全過程。蘆山縣委高位推動,下活“一盤棋”,組建由組織部、社工部、住建局等多部門參與的黨建“三進”領導小組,構建起一抓到底的縣、街道、社區、小區四級組織體系。最關鍵的一步,是明確賦予小區黨支部議事、建議、人事、監督、評議五項權力。
“這好比給了我們‘尚方寶劍’。”陳穎表示,如今在小區治理中真正“說得上話、拍得了板”。
權力下沉,更需機制保障。小區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讓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民警、居民代表定期圍坐一桌,協同攻堅。
物業費收取難題,就是第一塊“試金石”。2019年,從政府免除三年物業費到開始收費,居民抵觸情緒很大。“光靠嘴皮子磨不行,還得靠黨組織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社區工作人員周敏回憶。
社區干部和黨員樓棟長們挨家挨戶走訪,掰著指頭算賬,講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對于極少數拒不交納的,則依法依規提起訴訟,維護了公平正義。這一“柔”一“剛”,背后是黨組織強大的組織力和法治的剛性約束,最終推動物業費收取步入正軌。
![]()
更復雜的是那些超出小區權限的“跨界”難題。2025年7月,一戶居民長期在綠化帶養雞,臭氣熏天,鄰里怨聲載道。社區多次勸導無果。通過黨建聯席會議,社區迅速“吹哨”,綜合執法局“報到”,聯合物業依法拆除了違規雞舍。“以前我們‘小馬拉大車’,現在‘哨聲’一響,部門齊來幫忙,再難的‘硬骨頭’也能啃下來。”陳穎感慨。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平安苑用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黨建引領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破解基層治理困境最有效的金鑰匙。
織網:
密布“一張網”,聯結鄰里親情
0 2
![]()
在平安苑小區的一棵大樹下,新增的石桌、石凳,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這些石桌石凳的增設,離不開被居民親切稱為“孟孃”的孟俊蓉的積極推動。身為派出所民警、業委會主任和前任樓棟長,她的多重身份在小區治理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都是出于對家園的愛。”這是孟俊蓉常掛在嘴邊的話。從增設休閑設施到調解鄰里糾紛,她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今年,平安苑小區成功更換了物業服務企業。她表示:“現在在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新物業的服務得到了居民普遍認可。”
孟俊蓉的故事,是平安苑小區織密基層治理網絡的一個縮影。治理的神經末梢在樓棟,活力源泉在黨員。
小區創新建立“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將黨支部建在苑里,黨小組設在13個樓棟中,253名黨員如一顆顆種子撒入樓宇,直接聯系服務6230名住戶,織就了一張“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治理網絡。
這張網的獨特之處,在于“交叉任職”的創新實踐。小區推行黨支部書記與業委會主任“一肩挑”,支持支部委員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業委會,形成了黨組織領導下,業委會、物業公司“三位一體”的同頻共振模式。“過去是‘各唱各的調’,現在是同奏一首曲。”一名小區居民如是說。
陣地建設讓這張網更加有形有實。按照“1+3”功能布局,小區在樓棟里建起了集黨員活動、圖書閱覽、糾紛調解等功能為一體的黨群服務工作站。與此同時,法治文化長廊、援法議事亭等20余處法治“微景觀”點綴在小區各個角落,讓居民在茶余飯后的漫步中,潛移默化地涵養法治精神。
平安苑用一張細密的治理網絡,將黨組織的溫暖傳遞到每個樓棟、每戶家庭,讓曾經陌生的鄰里變成了互幫互助的親人。
暖心:
擰成“一股繩”,匯聚服務暖流
0 3
10月28日上午,在位于平安苑小區的托育中心的彩色地墊上,居民劉女士正帶著兩歲的外孫女在玩具區玩耍。“這里又干凈玩具又多,每周還有老師來講故事、教認物,真的太貼心了!”看著孩子專注擺弄手中的積木,劉女士臉上的笑意愈發溫暖。在托育中心的隔壁,老年食堂的廚師正在忙碌,這里的飯菜實惠又可口。
![]()
“一老一幼”,是民生關懷最柔軟的兩端。在平安苑,托育中心的歡聲笑語與老年食堂升起的煙火氣,彼此交織,構成了小區里最溫馨的日常圖景。這般觸手可及的幸福,正是小區推動“服務進家庭”的生動縮影。
黨組織更是成為了鏈接各方資源的“樞紐”。平安苑小區通過結對聯動服務,將資源匯進來,服務“優”起來。根據支部結對共建計劃,聯合人社、民政、婦聯、團委、殘聯、司法行政、衛健等部門以及“愛心螞蟻”等公益組織開展“結對服務日”活動,定期進駐小區黨群服務站,提供就業培訓、事務代辦、司法調解等便民服務。
為精準把握居民需求,建立平安苑小區微信群、QQ群,采取“上門詢問+網絡征求”方式,摸清小區居民實情,收集小區群眾困難問題、心愿希望,分門別類建立臺賬。針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行動不便人員,定期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入戶服務。
為讓服務更常態化,小區深入開展“我是黨員”亮身份、曬承諾行動,組建政策宣傳、矛盾調解、文體活動等多支志愿服務隊,設立5類服務崗位,讓253名黨員全部“入網”上崗。從修剪小區綠植到調解鄰里糾紛,從組織文藝匯演到守護夜間安全,黨員志愿服務已成為小區里最亮麗的風景。
服務落地,溫暖入心。一條條便民舉措,共同托起了居民“家門口”的幸福生活。
升華:
從“安居”到“心安” 獲得感滿滿
0 4
![]()
系統治理如春風化雨,讓平安苑實現了深刻蛻變。 尤其是這一年的變化。
——治理格局之變:從“孤軍奮戰”到“協同作戰”。 10余家部門和社會組織被有效動員,托育中心、為老服務中心、鄉愁館等便民陣地拔地而起,精準回應了“一老一幼”的服務需求。
——服務功能之變:從“單一單調”到“多元人性”。 120余條居民建議轉化為610余人次的個性化服務,服務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黨員角色之變:從“平時缺位”到“戰時歸位”。 23名“雙報到”黨員常態化參與服務,解決50余件急難愁盼,“定向包戶”制度讓特殊群體感受組織溫暖。
——黨群關系之變:從“局部發熱”到“全面升溫”。
“現在感覺小區變化還是有。”居民趙先生說,以前遛狗不牽繩、寵物糞便不清理會引發爭吵,現在鄰里互相勸導,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最直觀的變化,是硬件提升。安裝了充電樁、道路完成硬化、新增了法治知識座椅……“坐著就能學法律,這方式接地氣!”56歲的居民袁先生贊不絕口。
![]()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人心的凝聚與法治意識的覺醒。“現在大家都明白,綠化帶是‘公家地’,不是‘私家園’。這點規矩,深入人心。”居民趙先生的話,道出了法治的浸潤力量。社區聯合司法局常態化開展普法宣講,內容緊扣生活實際。“規矩意識上來了,心氣順了,矛盾自然就少了。”社區工作者周敏說。自治理以來,小區未發生較大矛盾糾紛及治安刑事案件,入住率、滿意率持續攀升。
黨建“三進”,“進”的是樓棟,“穩”的是人心,“聚”的是合力。治理的篇章,從未在舊成績前畫上句號。孟俊蓉的案頭,新的規劃圖已經鋪開——電梯煥新、消防升級、管網改造,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通往更高品質生活的必答題。
從安置到安心,從安居到宜居,基層治理,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黨建“三進”模式打通的那“最后一米”,不僅是一條連接千家萬戶的服務路徑,更是一個推動社區自我進化、奔向更加美好明天的活力循環。
來源: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