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預料過會經歷這樣一場災難。遼寧省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王濤形容“半天時間下了將近一年的雨”。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橋梁斷裂、道路塌陷、通訊中斷,不少房屋與農田被淹。危急時刻也涌現出無數動人的身影:有年輕人背著90多歲的老人翻墻緊急轉移,有村民挨家挨戶奔走相告轉移路線,還有村書記在通訊中斷后,跋山涉水九小時趕往鄉政府報信……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微弱卻堅定的力量,匯聚成抵御洪流的巨大勇氣。
一年過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實地探訪葫蘆島,當地已重擰發條,全力運轉。向前看、向前走,是大山、河流、道路,是人類與萬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方向。葫蘆島正以嶄新面貌向世人展示:災難壓不垮希望,重建的不只是房屋與農田,更是一種敢與命運較勁的生存尊嚴。
![]()
電力搶修 葫蘆島日報 圖
一年修了十年的工程量
8月底的建昌縣楊樹灣子鄉,茅河靜靜流淌,兩岸草木豐茂,已經幾乎看不出一年前洪水肆虐的痕跡。
而時間倒回這場災難發生的2024年8月20日,,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當時受東北冷渦、副熱帶高壓及臺風“云雀”水汽輸送共同影響,葫蘆島市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遼寧地區最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降雨強度大、范圍廣、災害重、救援難。最大日降水量638.8毫米。建昌縣大屯鎮、楊樹灣子鄉,綏中縣加碑巖鄉、秋子溝鄉等4 個鄉鎮日降水量超過遼寧省歷史極值。
“洪水從山上沖下來,三合屯大橋被沖得只剩下橋板,上游沖下來的大樹連根拔起,堵死了涵洞。水撲向周圍的莊稼地,連柏油馬路都被撕成了碎石頭。”楊樹灣子鄉黨委副書記王志華說。
建昌縣素有“遼西水塔”之稱,是遼寧多條重要河流的發源地。去年8月19日至21日,這座“水塔”迎來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降雨:全縣最大過程雨量達638.8毫米,突破歷史極值。洪水導致全縣電力、通訊中斷,道路橋梁嚴重損毀,超過2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近68億元。
那一夜,讓村民劉慶梅印象深刻。此前,村里已反復通知暴雨預警,并組織了風險排查,劉慶梅一家因此提前有了準備。凌晨時分,她在睡夢中被村干部的喇叭喊聲和村民們的敲門聲喚醒:“快醒醒,趕緊轉移!”她伸手一摸,發現水已滲進屋內。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她和家人緊隨鄰里,沿著預定的撤離路線,被及時轉移至村中預設的安全安置點。回望洪流方向,她心有余悸:“水來得太急,現在想想都后怕,多虧通知得及時,我們反應撤離得快。”
災難撕裂了土地,卻也喚起了重整山河的勇氣。
澎湃新聞注意到,災后一年,建昌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迎來重生。這一切背后,是無數人的日夜付出。
縣交通局副局長華政彬就是其中之一。他頭戴草帽,皮膚黝黑,花白的兩鬢記錄著這一年的奔波。從天亮到天黑,他幾乎都在路橋修復等工程現場,調度、處理糾紛、管控質量。“有幾個月沒在辦公室看到你了。”同事這樣打趣。
全縣401條水毀路線同時推進,50多支施工隊晝夜奮戰。“今年一年,我們干了10多年的工程量。”華政彬說。今年水毀工程社會群眾廣泛參與監督,特別是修橋的現場,總會關切地問:“這用的是多少號的混凝土和鋼筋?”他們比項目監理問得還細。華政彬也經常停下腳步,耐心解釋材料特性、工程原理等。“大家都希望橋更穩一點、路更牢一點,我們也是這樣要求的。”
![]()
新修的漫水橋橫跨黑水河 遼寧日報 圖
在楊樹灣子鄉,去年被沖毀的石洞子大橋已竣工通車。新橋抬高了橋身,涵洞升級為柱式橋墩,過水能力大幅提升;橋面也從單車道拓寬為雙車道,通行更加順暢。河道兩側,曾經被沙石覆蓋的農田已在春耕前完成復墾。玉米稈壯實飽滿,土豆在地下默默積蓄能量,一片生機勃勃。“當時大水過后,地面上蓋了一層沙子和石塊,最厚的地方有一米多深。”王志華指著眼前的綠色田野,感慨萬千。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人們心中。
經歷過災難,老百姓的防汛意識明顯增強。今年8月底,當大雨預報再次傳來,村民們不再慌亂,而是積極配合鄉政府組織防汛演練。“大家知道了避險安置點在哪,懂得了要向高處走、不能強行過河。”鄉政府早已繪制了詳細的轉移路線圖,挨家挨戶提前通知雨情,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
這片土地正在傷痕中長出新的力量。劉慶梅依然會在雨夜驚醒,但白天的她更多時候在復墾的田地里忙碌;華政彬依然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工地之間,但他的草帽下多了幾分篤定;王志華依然密切關注著天氣預報,但他的話語中多了幾分從容。
災難改變了山川河流,也改變了生活其間的人們。玉米即將收獲,新橋暢通無阻,復墾的田地里莊稼茁壯成長。
新的家園
見到來訪的記者,47歲的唐鳳潔熱情地招呼著,“快進來坐坐!”
作為綏中縣水滿族鄉祝家溝村有名的“大廚”,她經常為祝家溝村里節慶宴席“掌勺”,如今卻在這個春天,用拿手好菜迎來了八方來客。
走進唐鳳潔的家,明亮的客廳、整潔的廚房、舒適的臥室,處處透露著新生活的氣息。“新院子地方大,忙的時候一天要翻桌十幾次。”她帶著記者參觀新房,語氣中滿是自豪,“你看我們家裝修挺漂亮吧,經常有人來參觀。”
在祝家溝村黨群服務中心后方,一片占地3466平方米的“祝家新村”已然崛起。幾十棟白墻灰瓦的新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背后的青山融為一體。41戶186名村民已經入住新家,每戶的宅基地面積都是220㎡,位置比原來的山溝低洼地點高出了近40米,地勢更高也能更好地防范洪水。
![]()
載歌載舞的祝家新村村民 葫蘆島日報 圖
令人驚嘆的是,這片整潔美觀的安置房,從開工到交付僅用了40天。這是葫蘆島為安置受災村民拿出的“真心速度”。
去年八月那場特大暴雨中,山腳下村民原有的家園,多數被無情的泥石流沖成了廢墟。作為綏中縣重要的水果產區,祝家溝村遭受重創——8000株果樹面臨減產、絕收等風險,昔日的“花果山”滿目瘡痍。
暴雨之后,施工隊迅速進駐,先是全力協助村民搶救受損果樹,不到一周便搶通了運輸水果的道路與橋梁。隨后,他們又陸續將沖毀的果園進行填土重整、鋪平修復。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也持續提供技術支持,一年內先后派出專家30余人、共計11批次,深入祝家溝,從災后果樹管理、新園規劃,到果枝修剪、病蟲害防控,開展了系統性培訓與現場指導。
64歲的王寶維家客廳里,珍藏著一張老照片。那是上世紀80年代蓋的4小間瓦房,紅磚灰瓦,透露著年代的印記。“這是1985年大兒子出生那年蓋的房子,”王寶維感慨道,“在洪災中被沖毀了,連同300多棵果樹一起沒了。”
如今,王寶維住上了帶院子的新房,果樹也發展到了1000多棵。“拎包入住,冰箱、彩電這些家電都是贈送的,房子頂部還有很厚的一層保溫板。我們自己都舍不得用這樣好的材料建房子。”
站在村口眺望,遠處山上的11個“紅燈籠”格外顯眼——那是村里新建的蓄水天池,夜晚還能發出溫暖的光芒。
過去,祝家溝村的村民澆水只能依靠小泵,連著細長的管子到山上給果樹澆水,費時費力效率低。如今,只要打開閥門,水順著“紅燈籠”的管道,直接下山流到果園里,實現精準灌溉,將全村35萬株果樹全部覆蓋。
不遠處,藍灰色琉璃頂的恒溫庫已經建成使用。李子、桃子、藍莓、梨,果子能一直儲藏到次年5月,拉長了水果儲藏和交易的周期,讓村民們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賣。
![]()
田地復耕 葫蘆島日報 圖
甚至,祝家溝村成了周邊小有名氣的“旅游打卡地”。不少游客特意前來,看看這個從災難中重生的村莊,如何煥發出新的生機。
祝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麗麗說,“今年通過果園認養、游客采摘等項目,預計能增加到80至100萬元。”
安心面對未來
13公里的出村路,他走了9個小時,跋山又涉水。
加碑巖鄉是去年暴雨災害中,綏中縣降雨量最大的一個鄉。黃木杖子村地處山谷內,三面環山,鄉道卜黃線是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卜黃線全長13.4公里,涉及兩個行政村的1400余人。洪水沖毀路段6.5公里,這等于切斷了村民與外界的聯系,是本次洪災中受損最為嚴重的農村公路。
去年暴雨之后,41歲的村黨支部書記董占有,毅然踏上了那條生死未卜的報信之路。在這條原本熟悉的出村路上,他經歷了九個小時的生死跋涉。“爬到山上又下水游泳,走的都是從未開發過的山路野道,”他回憶道,“不敢相信會經歷這樣的野外‘歷險記’。”
洪水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水中被刮傷的大腿,因長時間浸泡至今未愈的后脖頸濕疹般的瘡疤。作為全村第一個與鄉政府取得聯系的人,他為后續救援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董占有的勇敢前行,正是葫蘆島全市上下全力投入災后重建的一個縮影。災難發生后,葫蘆島市迅速成立災后重建領導小組,設立14個工作專班,每周調度災后重建項目進展。災后不到一周,災區道路、電力、通信等“生命線”基礎設施已迅速恢復。
卜黃線僅用了三個月,新修的10.2公里路段就竣工通車。道路旁邊的河床擋墻都采用高配版混凝土,路面加寬加高,顯著提升了抗災能力。如今,董占有站在新修的公路上,目光所及已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如今,從村里去鄉政府僅需20分鐘車程。卜黃線路兩旁還特意預留了黃土帶,“已經選好了花種,明年開春就種上,到時候這條路就更美了。”董占有說。
![]()
交通重建 葫蘆島日報 圖
葫蘆島市的災后重建工作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葫蘆島速度”。
2024年9月2日,160所受災學校全部如期安全開學;9月底,7250戶維修住房全部竣工入住;11月3日,災后僅75天,全市5447戶重建住房全部完工,確保受災群眾溫暖安全過冬。
今年4月,全市2.13萬畝水毀耕地復墾完畢,沒有耽誤春耕;77項水利工程、512處供水工程、水毀國省干線公路;12520棟受災大棚以及27.8萬平方米畜牧業圈舍全部完成修復。
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無數個奮戰的日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葫蘆島市也為災后重建設立了清晰目標:2025年底,各領域災后重建項目基本完工,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基本恢復至災前水平。2026年底,全面完成所有災后重建和能力提升項目,確保基礎設施韌性、產業體系活力、公共服務水平、生態環境質量、防災減災能力等實現系統性躍升,為葫蘆島全面振興新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從一戶到一村,從道路到住房,從農田到產業,葫蘆島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并比以前更加堅韌。這份抗災重建的答卷,背后是對每一個生命的至高敬重,是對千家萬戶安居樂業的堅定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