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的春天,對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來說,是一個徹骨寒冷的季節。
夷陵之戰的慘敗,像一把尖刀,不僅重創了蜀漢的軍事力量,也徹底擊垮了一代梟雄劉備的雄心與健康。
在長江之畔的白帝城(當時稱永安宮),這位白手起家的漢室后裔,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召集了自己最信任的兩位肱股之臣,丞相諸葛亮和中護軍趙云,進行了關乎國運和血脈的最后囑托。
關于劉備的臨終安排,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于“白帝城托孤”。
![]()
然而,在同一時期,他對另一位追隨自己大半生的心腹愛將趙云,又說了些什么呢?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聲稱劉備在臨終前告誡諸葛亮,說趙云這個人“不堪大任”,千萬不能重用。
劉備真的說過“趙云不堪大任”嗎?
坊間傳聞,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低聲說,趙云這人雖然忠勇,但是見識和格局有限,“不堪大任”,以后不能把軍國大事交給他。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似乎解釋了為什么趙云雖然戰功赫赫,但在蜀漢的官職始終沒能達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那樣的高度。很多人都愿意相信,這是劉備作為一代君主,對人性洞察入微的體現。
![]()
然而,如果我們去翻閱最權威的史料,比如陳壽的《三國志》,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在《三國志》及其所有正統的注解中,完全找不到任何關于劉備臨終前評價趙云“不堪大任”或者“不可重用”的記載 。這句話,可以說在正史里是查無此據的。那么,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這類說法大多來源于后世的民間傳說、評書演義,以及一些基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個人解讀。
![]()
小說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增強戲劇沖突,常常會進行一些文學創作。比如,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和劉備的知人善任,就可能會虛構出這樣一段“秘密遺言”。久而久之,小說里的情節就被很多人當成了真實的歷史。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僅沒有史料支持,而且與劉備和趙云之間真實的關系是完全相悖的。
趙云自追隨劉備以來,一直都是其最核心、最信賴的成員之一。他長期擔任主騎,也就是劉備的騎兵衛隊長,這是掌管君主安全的要職,非心腹不能擔任。
![]()
從當陽長坂坡單騎救主,到后來截江奪阿斗,趙云的每一次行動,都直接關系到劉備的血脈存續。
所謂劉備臨終前貶低趙云的說法,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后人的杜撰或誤解。它并非歷史事實。
那么,拋開這些不實的傳言,劉備在白帝城,究竟對趙云下達了怎樣的最后指令呢?
“早晚看覷吾子”
既然“不堪大任”是子虛烏有,那么劉備在白帝城對趙云的真實囑托又是什么呢?正史中雖然沒有像記錄對諸葛亮那樣,大段記載劉備與趙云的臨終對話,但通過一些關鍵的細節,我們依然能拼湊出當時的情景。
![]()
在劉備病危之際,他將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宮,同時托付后事的,還有尚書令李嚴。
而此時,趙云的身份是中護軍、征南將軍,也同樣在場,并接受了劉備的最后指令。
根據《三國志》相關記載的綜合分析,劉備在安排完國家大事之后,特別把趙云叫到身邊,對他進行了一番私人的、家庭式的囑托。
他對趙云說:“朕與卿于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別。你之后要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
(意為你要時時刻刻照看好我的兒子劉禪)以及稱呼趙云為“故交”(老朋友)的情感基調,是被史學界普遍認可的。
劉備沒有談論北伐中原,也沒有討論軍事方略,他交給趙云的,是自己最放心不下的軟肋,他的兒子,蜀漢的皇太子劉禪。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信任?這幾乎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血脈延續,都交到了趙云的手里。
在古代帝王家,皇子的安全是頭等大事,負責這項任務的人,必須是君主心中最忠誠、最可靠、最沒有私心的人。
![]()
他對諸葛亮托付的是“國”,是整個蜀漢的軍政大權;而對趙云托付的則是“家”,是皇帝劉禪的人身安全。諸葛亮主外,掌管朝政;趙云主內,統領禁軍,保衛皇宮。
石破天驚的“君可自取”
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內,當劉備處理完對趙云的私人囑托后,他轉向了丞相諸葛亮。這場對話被詳細地記錄在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成為了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富爭議的“托孤”場景。
劉備拉著諸葛亮的手,涕淚交加,說出了一段讓后世揣摩了千百年的話。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先生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夠安定國家,最終成就統一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做成都的主人。”
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開國皇帝在臨終前,對一個臣子說出“你可以取代我的兒子”這樣的話,是絕無僅有的。
史書記載,他“涕泣”著叩首流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意思是,我一定會竭盡全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來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
劉備隨后又下了一道遺詔給后主劉禪,讓他“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要求自己的兒子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諸葛亮的身上。
然而,事情真的就這么簡單嗎?劉備戎馬一生,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草根,成長為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帝王,他的政治智慧和馭人之術早已爐火純青。
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不可能僅僅是字面意思那么簡單。
最后的博弈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從兩個角度解讀。第一種,也是最溫情的解讀,認為這就是劉備的肺腑之言。
![]()
他深知自己的兒子劉禪資質平庸,而蜀漢又內外交困,強敵環伺。
為了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一片基業,為了延續“興復漢室”的理想,他寧愿將江山托付給更有能力的諸葛亮,也不愿讓它毀在一個不成器的兒子手里。
我們不妨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劉備當著所有在場重臣(包括李嚴和趙云)的面,對諸葛亮說出這句話時,諸葛亮能有什么選擇?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像史書記載的那樣,痛哭流涕,叩首流血,發誓效忠到底。
![]()
如果他稍有遲疑,或者表現出任何一點點對權力的覬覦,那么他立刻就會在道義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劉備把“是否篡位”這個敏感問題公開化、臺面化,逼著諸葛亮當眾立下軍令狀。
從此以后,諸葛亮無論做什么,都必須在“效忠貞之節”這個框架內進行,否則他就會成為背信棄義的小人,為天下人所不齒。
他不是不信任諸葛亮,但他更相信制度和人性的制衡。
現在,我們再把對趙云的安排放回這個局里來看,劉備的整個布局就更加清晰了。
![]()
他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在解決“國”的權力歸屬問題;他對趙云說“早晚看覷吾子”,是在解決“家”的人身安全問題。
諸葛亮掌握著國家的軍隊和行政大權,而趙云則掌握著皇宮的禁衛部隊。這兩股力量,都直接聽命于劉備的遺囑,但又相互獨立,互為犄角。
這才是劉備臨終前最完整的布局。
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輔佐新君劉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