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降車與機艙門之間僅二十五公分的距離,大概是工作誤差,讓鄭智化“滾回TW”、“向全國人民道歉”,才是我們與文明社會之間的真實差距。
作者| 磊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鄭智化
“深圳機場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是最沒人性的。”歌手鄭智化在微博上的發(fā)聲,撕開了千萬殘障人士心中那道長期沉默的傷口。當這位曾以《水手》鼓舞了一代人的歌手,不得不“連滾帶爬”地進入機艙時,他所承受的,遠不止身體上的阻礙,更是尊嚴被碾碎的刺痛。
那二十五公分的高度差,在常人眼中不過是一步之遙,對依靠輪椅的他而言,卻是一道無法跨越的尊嚴鴻溝。
而真正讓此事激起千層浪的,是操縱升降車司機那“冷眼旁觀”的姿態(tài)。
一、事件表象與深層癥結
![]()
10月25日下午,鄭智化原計劃從深圳飛往臺北。由于航班停靠遠機位,他必須通過升降車登機。問題恰恰在此暴露:升降車停穩(wěn)后,與機艙門之間存在25公分的高度落差,輪椅無法推進,而他因腿部殘疾,也無法自行跨越這一間隙。
事后,深圳機場回應稱,保留20厘米安全高度差是為了“防止保障設備刮碰飛機”。有民航機長指出,此類高度差異很可能源于“升降車與飛機機型不匹配”或“司機操作與地勤配合不當”。
鄭智化的遭遇之所以在社交媒體引發(fā)強烈回響,不僅因為他的公眾身份,更因它揭示出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系統(tǒng)性困境。歌手李琛也在評論中聲援:“我也曾有過類似經歷,感同身受!”
二、殘障群體的共同困境
![]()
鄭智化的經歷并非個例。據(jù)統(tǒng)計,中國殘疾人口總數(shù)達8550萬,其中肢體殘疾占比近40%。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出行困境亟待被真正“看見”。
現(xiàn)實中,不少殘障人士選擇減少外出,原因正是無處不在的障礙:盲道被占用、坡道過陡、升降設備誤差顯著……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便,共同筑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高墻。
更令人痛心的是,公共服務中“流程優(yōu)先于人”的思維定式依然普遍存在。深圳機場司機機械執(zhí)行安全規(guī)范卻漠視人的基本需求,正是這一思維的縮影。
盲人脫口秀演員黑燈寫道:“看到深圳機場事情下面的留言,發(fā)現(xiàn)好多人不懂一個事情,人需要尊嚴。在有門的情況下,只需要把門打開我就可以自己走出去,你說不,今天情況特殊,開門太費勁了,我們安排兩個工作人員協(xié)助您從狗洞出去,一樣的,都能出去。”
三、法律保障與執(zhí)行落差
![]()
2023年出臺的《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明確規(guī)定,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在出行全流程中應享有無障礙服務。然而,法律條文與現(xiàn)實執(zhí)行之間,仍橫亙著巨大的落差。
武漢檢察機關在“武愛無礙”專項監(jiān)督中,推動完成了243處無障礙停車位、122處盲道、244處無障礙廁所的改造。這些數(shù)字背后,折射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嚴峻性。
佛山檢察院則通過公益訴訟,推動“車來了”APP增設無障礙模式,使視障人士能夠通過語音提示獲取公交信息。這樣的創(chuàng)新啟示我們:技術,本該成為消除障礙的橋梁。
四、尊嚴與共情的根本訴求
![]()
![]()
![]()
對殘障人士而言,尊嚴與便利同等重要。鄭智化在微博中表達的憤慨,更多源自工作人員冷漠態(tài)度所帶來的尊嚴創(chuàng)傷。
不用對比海外,國內許多城市針對行動不便的人士,在地鐵、公交和網約車出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改進。殘疾人方便、高效和有尊嚴的出行,并不是奢望。公共交通部門為殘疾人提供幫助,是常態(tài),是日常工作,并不是伺候“大爺”。
鄭智化登機3分鐘的完整視頻流出了,深圳機場的管理者肯定頭疼。那個上傳視頻的工作人員,也許是血氣方剛,覺得同事和單位受了莫大的委屈,放出視頻以正視聽。可私自上傳公共視頻,已涉嫌違法犯罪,侵犯了視頻中每一個人的隱私。希望只是單純的好心辦壞事。
黑燈言論過激,鄭智化“撒謊”,明明有工作人員全程陪同,不存在“連滾帶爬”……殘疾人對這件事的憤怒,普通人可以共情,卻很難完全理解。電影《無名之輩》里,任素汐扮演全身癱瘓的殘疾人,當小便失禁時,她為什么歇斯底里的抗拒他人幫助?能理解這個就能明白鄭智化、李琛和黑燈們的憤怒。
我國8550萬殘疾人,絕大多數(shù)是“無名之輩”,平時在公共場合很少見到他們。他們的聲音很少被注意到,他們出行方便嗎,安全嗎?
殘疾人不需要被當做“大爺”伺候,他們只想當個“人”。
五、走向包容性社會的路徑
![]()
![]()
要真正破局,我們必須從“設施達標”向“體驗優(yōu)化”轉變。正如武漢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所言,需構建“發(fā)現(xiàn)問題—監(jiān)督整改—長效治理”的全鏈條機制,讓特殊群體能夠平等、安全、有尊嚴地融入城市生活。
事件發(fā)生后,深圳機場宣布了三項整改措施:盡可能為需輪椅旅客安排廊橋;增派現(xiàn)場保障人員;試點啟用帶坡度登機連接裝置。這些舉措值得肯定,但關鍵仍在于落實與監(jiān)督。
讓殘障群體參與設施設計與測評,實行“體驗式測評”機制,才能確保無障礙設施真正可用、好用。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那句國際殘障運動的經典原則:“關于我們的事,不能沒有我們參與。”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恰恰是城市文明最真實的溫度計。
那道二十五公分的鴻溝,能否成為我們真正邁向包容性社會的起點?
后記
鄭智化第一次發(fā)文,當中的“連滾帶爬”,是指當時的窘境和狼狽。登機口他艱難起身,沒人接過雙拐,攙扶他,只有戴眼鏡的工作人員,幫他提起了腳,這讓他覺得被“冷眼旁觀”。建議機場做個預案,準備好墊板,彌補高度差,方便輪椅進出。
要警惕有人故意挑唆、挑動負面情緒,借機制造事端,煽動兩岸對立。那些表面聲援深圳機場工作人員、為深圳機場安檢鳴不平,讓鄭智化道歉的“正義人士”,是在給這波負面輿情添油加火,給綠媒和境外不懷好意的媒體,提供添油加醋的素材。
一位殘疾乘客對出行體驗的吐槽,竟然惡化成這樣的輿情危機,給深圳市和深圳機場平添了巨大的壓力,希望不要為難當時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幾千塊錢,他們背不起這口鍋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