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甲骨窖穴里,17 萬片龜甲靜靜躺著。上面的裂紋歪歪扭扭,卻曾決定著商朝人的生死 —— 商王靠它問神,巫師靠它掌權,人祭靠它 “合法化”。
![]()
《封神演義》里,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家喻戶曉。可真實歷史上,周人沒給商朝的神們安排神職,而是用一場徹底的革命,親手 “開除” 了那些靠鮮血滋養的神仙,把命運從神的手里,奪回到了人的手中。
一、商朝神權:靠人血續命的恐怖統治
公元前 13 世紀的朝歌,每天清晨都彌漫著焦糊味。商王武丁站在宗廟前,看著巫師用青銅鉆在龜甲上鑿出紋路,再點火灼燒。“咔” 的一聲脆響,裂紋蔓延開來,巫師瞇著眼解讀:“神示,王后牙疼,需獻祭五百戰俘,方可平息怒火。”
沒人敢質疑。在商朝,神權是統治的根基。商王自稱 “天帝之子”,巫師是神與人的中介,甲骨是 “天意” 的載體。從打仗、遷都到婚喪嫁娶,甚至今天吃什么,都得靠龜甲 “說了算”。
可這 “天意”,從來都是掌權者的工具。考古學家在殷墟婦好墓發掘時發現,墓中陪葬的不僅有青銅器,還有 16 名殉人,其中包括 4 名兒童。而整個殷墟,已發現的人祭遺跡超過 2000 處,死者多為戰俘、奴隸,甚至王族成員。
到了商紂王時期,神權的殘暴達到頂峰。修宮殿要活埋 99 名少女;祭河神要沉河俘虜;就連自己的叔叔比干,也被他以 “獻祭給神” 為名挖心。帝乙的陵墓里,三位王族成員被迫殉葬,他們的尸骨扭曲,可見死前的掙扎。
巫師們還編造謊言:“神嗜血,血越鮮,神越佑。” 于是,人祭成了常規儀式,初一十五從不間斷。商朝的神仙,成了靠人血續命的惡魔,而神權,成了剝削與殺戮的遮羞布。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評價:“商朝的神,不是救贖者,而是統治者的幫兇。整個社會,都被神權綁架,陷入了非理性的恐怖。”
二、周人覺醒:從 “信神” 到 “信人” 的悄然轉變
渭水西岸的周原,與朝歌的恐怖形成鮮明對比。這里的周人,世代務農,信奉 “農神后稷”,卻從未有過人祭的習俗。當商朝的人祭傳聞傳到周原,姬昌皺緊了眉頭 —— 這位后來被尊為周文王的首領,早已看透了神權的騙局。
姬昌曾被紂王囚禁在羑里七年。獄中,他反復研究商朝的甲骨碎片,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很多甲骨上的 “神示”,都是巫師后來篡改的 —— 原本刻著 “兇” 的裂紋,被硬生生刮成了 “吉”,只為迎合商王的意愿。
“神根本沒說話,說話的是人!” 姬昌恍然大悟。他沒有聲張,而是悄悄推演伏羲留下的八卦,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每卦都配上爻辭,藏著 “反神權” 的密碼。他用 “乾、坤、屯、蒙” 替代龜甲裂紋,用 “德” 替代 “天命”,告訴族人:“天命并非固定,唯有有德者才能擁有。”
![]()
這份覺醒,不是一蹴而就。周人早已忍受夠了商朝的壓榨 —— 商王常派軍隊掠奪周人的糧食和奴隸,還逼迫他們參與人祭。姬昌的兒子伯邑考,就是因為反對人祭,被紂王烹殺,做成肉湯送到姬昌面前。
當著商朝使者的面,姬昌喝下了肉湯。沒人知道他咽下去時的滋味,只知道他轉身吐出三塊帶血的龜甲,上面只刻了一個字:“忍”。這一忍,就是十年。
十年間,姬昌讓姜子牙組建秘密小組,收集商朝的甲骨碎片,整理神權騙局的證據;他派使者聯絡天下八百諸侯,傳遞 “天命糜常,唯德是依” 的信念。這八個字,不是宗教口號,而是一場思想革命的動員令 —— 它告訴人們:神不可信,可信的是自己的德行與努力。
三、牧野之戰:神權體系的徹底崩塌
公元前 1046 年,牧野的平原上,寒風卷著沙塵。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列陣以待,大多是奴隸和戰俘;姬發(周武王)的四萬周軍,帶著六十四面卦旗,排出八卦陣。
戰前,商朝巫師照例灼燒龜甲,裂紋顯示 “大吉”。紂王放心了,覺得神會保佑自己,甚至喝起了酒。可龜甲剛燒完就炸了,碎片劃破了他的右眼,鮮血順著臉頰流下 —— 這一幕,讓商朝士兵人心惶惶。
姜子牙站在周軍陣前,高聲喊話:“商王無德,濫殺無辜,神已棄他!今日之戰,不問神,只問民心!” 話音剛落,周軍陣中響起鐘鼓之聲,取代了商朝人祭時的慘叫。
戰場上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商朝的奴隸和戰俘們,早就受夠了神權的壓迫,聽著 “不殺人牲” 的呼喊,紛紛倒戈。他們拿著武器,調轉矛頭,沖向朝歌的方向。七十萬大軍瞬間潰散,比《封神演義》里的 “封神” 場面,更具顛覆性。
紂王逃回鹿臺,點起大火自焚。他至死都不明白,為什么 “神示大吉”,自己卻會失敗。他不知道,自己信奉的神仙,早已被周人從 “神壇” 上拉了下來 —— 當人們不再相信神權,神就失去了所有力量。
牧野之戰的勝利,不是神仙的博弈,而是 “人” 的勝利。周人用一場戰爭,徹底打碎了商朝神權的統治,也開啟了 “以人為本” 的文明新篇章。
四、周公重構:用禮樂替代神權,給文明定規矩
戰后,姬發病逝,周公旦輔政。這位姬昌的兒子,沒有像紂王那樣重建神權,而是做了幾件徹底 “開除” 神仙的大事。
首先,他下令封存商朝的 17 萬片甲骨,將其列為 “反面教材”,禁止巫師再用龜甲占卜左右國事。他說:“占卜不是求神,而是自省。遇事先問自己有沒有德行,再問百姓需不需要,何必求虛無縹緲的神?”
接著,周公制定了嚴格的祭祀制度。他規定,祭祀只能用牛羊等牲畜,嚴禁人祭;祭祀的目的不是取悅神仙,而是紀念祖先、教化后人。商朝青銅器上張牙舞爪的饕餮紋,被換成了柔和的云雷紋 —— 前者象征神的恐怖,后者象征萬物生生不息。
更重要的是,他創立了禮樂制度。用 “禮” 規范社會秩序,區分君臣、父子、尊卑;用 “樂” 教化百姓,用鐘鼓之聲替代刀斧之聲。他告訴天下人:“治理國家,靠的不是神權,而是道德與規矩。”
為了讓 “德治” 深入人心,周公還整理了姬昌推演的《周易》,將六十四卦的爻辭系統化,刪掉了其中迷信的成分,注入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的思想。從此,《周易》不再是占卜的工具,而成了指導人們行為的哲學著作。
李學勤在《周易與古代文明》中評價:“周公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文覺醒’。他把中國人從神權的枷鎖里解放出來,讓‘人’成為文明的核心。”
五、歷史回響:被 “開除” 的神仙,與融入血脈的理性
周人親手 “開除” 神仙后,中國文明走上了與其他古文明截然不同的道路。古埃及的法老、古巴比倫的國王,都還在靠神權鞏固統治時,中國的統治者已經開始強調 “以德配天”—— 天只是一個象征,真正的權力基礎,是百姓的認可和自身的德行。
這種轉變,刻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后來的孔子,繼承了周公的 “德治” 思想,提出 “敬鬼神而遠之”;老子主張 “道法自然”,否定了人格化神仙的權威;甚至后來傳入的佛教、本土興起的道教,也從未再獲得商朝神權那樣的絕對統治力。
![]()
考古學家在周原遺址發現,周人的祭祀坑中,再也沒有大規模的人祭遺跡。青銅器上的銘文,多是記錄功績、教化后人,而非向神祈福。這與殷墟的恐怖形成了鮮明對比,見證著文明的進步。
當然,神仙并未徹底消失。它們變成了民俗里的符號,比如灶王爺、土地公,負責的是鄰里瑣事,而非國家大事。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始終是 “人”—— 是統治者的德行,是百姓的意愿,是制度的優劣。
顧頡剛曾說:“周人對神權的革命,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轉折。它讓我們明白,命運不在神的手里,而在自己的手里。”
殷墟的甲骨依舊躺在博物館里,上面的裂紋早已失去了決定生死的力量。它們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曾經的愚昧與恐怖,也照見了周人 “開除” 神仙的勇氣與智慧。
這場發生在三千多年前的文明革命,沒有《封神演義》里的騰云駕霧,卻比任何神話都更震撼 —— 它讓中國人擺脫了神權的束縛,走向了理性與人文的光明大道,也為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