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送子千金不如賜子佳名。一個好的名字不僅寄托了父母對孩子美好的希望,更承載著家族文化的傳承與時代精神的印記。
但俗話又說了:“賴名好養活”。于是,就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事,很多帝王先賢,一代名將,反而會擁有一個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姓名。
王的名字,我知道。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王的名字。
01 國王的名字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齊桓公,知道吧?他可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但他的名字卻沒那么霸氣,反而有點萌。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小白,名字雖然是小白,治國可真了不起,重用管仲等人,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雖然頂著這么萌的名字,但這位小白兄還是很兇的,“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小白,是個讓春秋諸國聽后都會顫抖的名字。
有人也就會說了,古人取名字,如此隨意的嗎?其實不然,古人取名講究“五有”:有象、有類、有信、有義、有假。
咱們重點說一下“有象”這種取名方式。有象是指根據嬰兒出生時與某物相似的特征來命名。最著名的例子是孔子,他名“丘”,字“仲尼”,因為出生時頭頂中間凹陷,形狀像山丘,所以取名為“丘”。這種命名方式直接反映了孩子的生理特征。
同樣使用了這個命名方式的還有——周桓公:黑肩;魯成公:黑肱;晉成公:黑臀。
恭迎我的“黑肩膀大王”,拜見我的“黑胳膊大王”,跪拜我的“黑屁股大王”!
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最尊貴的大王,往往擁有最簡單粗暴的姓名。豪橫!
![]()
告別了我們的“黑大王”,我們來到了春秋小國邾國的國土,這里的國君邾定公的名字也很特別。他叫什么呢?貜(音jué)且。貜,乃大馬猴之意。這名字,夠抽象!
再比如,鄭莊公的名字叫寤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難產”。他的命名直接反映了當時出生的狀況。果然是“險象環生”!
有時候,皇帝取名也會很簡單,直接用數字。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本身的名字叫劉季,古代家里兄弟排序是按“伯、仲、叔、季”來的,劉季的意思就是劉四(與“趙四”異曲同工)。同樣的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名字,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翻譯過來就是“朱八八”。
02 商王的姓名
戊己庚辛 甲乙丙丁
如果說哪個朝代帝王名字的“奇怪指數”最高,那肯定非“商”莫屬。商朝自公元前1600年起,至公元1046年止,五百多年間共有31位商王。他們的名字,放眼望去,盡是甲乙丙丁……
殷商第一代帝王——成湯,也叫“天乙”;殷商最后一代帝王——紂王,又叫作“帝辛”。此外,還有什么“小甲”“小乙”“小辛”“武丁”“太丁”“武乙”,聽起來全是“甲乙丙丁”,或許有路人就會吐槽了:“這起的什么名啊?都是一代天子,竟然叫路人甲?開玩笑呢?”
![]()
實際上,商朝君主的名,非其本名(私名),而是日名(或祭名)。
何謂日名呢?日名又可稱天干日名,天干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也就是商王死后由后人據其出生或者死亡那天對應的天干而取。如子天乙可能誕生于乙日,子太甲可能誕生于甲日。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命名方式只有君王可以使用。日名制起源于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尤以殷商為甚。商朝人認為天上有十日輪流值日,人們自視為太陽神的后裔。君王以天干命名,代表和神靈緊密的聯系,是天命的執行者,不可侵犯。除了君王,王室婦女(主要是皇后)也用此命名,諸如“司母戊”(司母戊大方鼎)、婦好(后母辛)、紂王妃子妲己也遵循此制。
不過問題也來了,天干日名十個天干排列組合不是太容易重名了嗎?
所以為了避免重復,天干之前加字,這個字通常和排行、血緣、祖孫順序、封邑、美譽等相關。
加排行,如:大乙(商湯)、大丁、中壬、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小辛。
加“祖” 字,如:祖乙、祖辛、祖丁;祖己、祖庚、祖甲。前三者是父子關系,后三者為兄弟關系。其中祖己未實質登位。
加封邑名,如: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南庚、陽甲、盤庚、廩辛。
加美譽,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這個屬于贊譽功績的美稱。
其實看到這里我們大概也知道了,“日名”是后世人們對已逝世商王的尊稱。他們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呢?商王生前使用的私名較少見于記載,多依賴甲骨文、傳世文獻推測。例如商湯私名“履”,武丁私名“昭”。
王的名字,在時間中流逝,后來的我們用“甲乙丙丁”來觸摸關于他們的從前。不過,依靠文字,我們也在慢慢地揭開時間裂縫中很多很多的瞬間,比如商高祖王亥。
03一片甲骨
時光中的偉大相逢
而在說王亥之前,我們還要提到一個特別的名字——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
跨越3700多年的時光,夏朝的風吹到民國時期的曠野。通過一片甲骨,將他們相連。在紀錄片《一片甲骨》第一集“見龍在田”中,我們也看到了這場時光中的偉大相逢。
![]()
王國維先生從甲骨文卜辭中發現,殷商的先祖中有一個名字叫王亥,卜辭中 “亥” 的早期寫法為 (《合集》30448),上為鳥(隹),下為亥(豕)。此字形應是殷商先祖“玄鳥生商”神話的遺留——王亥之名從 “隹”,暗示商人與玄鳥圖騰的關聯。
![]()
王國維先生根據古籍中的記載相互印證,找出了王亥的事跡,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他通過高超細密的分析考證,將各種典籍中似乎不相干的名字,如《楚辭》中的“該”、《呂氏春秋》中的“王冰”、《史記》中的“振”、《世本》中的“胲”,與《山海經》、《竹書》以及甲骨卜辭中的“王亥”,合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佐證了古代典籍中關于遠古時代的記載,并非毫無根據。
![]()
![]()
借由甲骨文
王國維為先祖亥
建立起了一條
從傳說到史書
從地上文獻到地下文物的
完整證據鏈
正如著名考古學家、甲骨學家董作賓先生在《甲骨學五十年》中所說:
“(王國維在)甲骨文字的初步研究上,能夠把‘王亥’二字看做一個人名,把孫詒讓認為‘立’字者,斷定為‘王’字,這已是不容易了。王氏更把《殷本紀》訛為‘振’字的,考定就是‘王亥’,尤其令人驚奇……這算是王國維氏在甲骨學研究的征途中,最為驚人的表現……可見古代傳說,存于周秦之間的,并不是絕無根據,這足以喚醒一般極端疑古人士好以神話解說古史者的迷夢了。”
![]()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當我們凝視這片片古老的甲骨,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也讀懂了什么叫做“華夏文脈”。
百年前,王國維先生以敏銳的學術眼光,從甲骨文中“王亥”的名字入手,如同一位穿越時空的向導,將散落在神話與歷史長河中的碎片一一串聯,讓華夏文明的脈絡清晰可見。而今,這些鐫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依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與“從前”對話的路徑,引領我們走進歷史深處的中國,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厚重與深沉。
從龜甲獸骨上的刻痕到竹簡絲帛的墨跡,從青銅鼎彝的銘文到紙張書卷的丹青,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文字基因,跨越時空的阻隔,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這種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不僅讓每一個漢字都成為歷史的活化石,也讓我們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傳承中堅定前行,真正讀懂“中華文化是唯一通過文字傳承千年至今的文化”的深刻內涵。
甲骨文里還藏著哪些秘密?每周三21:30鎖定河南衛視,與《一片甲骨》一起觸摸千年文字溫度,解鎖歷史塵封中的文明密碼!
沒錯,就是明天晚上
《一片甲骨》第二集
《戰火弦歌》
等你來探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