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皇帝,停妻子棺槨在宮中整整六年。
不是忘記,是等待,等一座陵寢修好,等兩人能合葬。
這份執念,在權力場上罕見得可怕。
12歲入宮的少女,成了燕王府唯一的女主人
1373年,洪武六年,一個12歲的女孩被選入宮中,她叫徐氏,父親是開國功臣徐達,母親是謝氏,這個女孩從小翻看父親書桌上的兵書,認字識理,被人稱作"女諸生"。
她進宮不是做宮女,是陪伴14歲的燕王朱棣。
馬皇后親自教導她,日日相處,朝夕相伴,兩個少年在宮墻內度過三年時光,這三年,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史書只記載了四個字:"獨被寵眷"。
1376年,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歲的徐氏嫁給17歲的朱棣,婚禮辦完,燕王府多了個女主人,次年六月,長女朱玉英出生。
再過一年,長子朱高熾降生,接下來的日子像開了閘。
1380年,次子朱高煦,1382年,次女朱月貴,1384年,三女安成公主,1385年,三子朱高燧和四女朱智明,九年時間,七個孩子。
平均一年多一個,這組數字背后藏著更震撼的事實。
朱棣一生只有九個子女,前七個全是徐氏生的,其他侍妾呢?沒有,在徐氏生完第七個孩子之前,朱棣的其他女人一個孩子都沒生過。
不是不能生,是朱棣根本不碰她們。
燕王府后院那么多女人,九年里形同虛設,這在皇室婚姻里是什么概念?帝王之家從不缺女色,缺的是這份專情。
1381年,洪武十三年三月。
朱棣帶著徐氏和孩子們離開南京,前往北平就藩,北平是邊關重鎮,離蒙古人的地盤不遠,燕王府相當于一個小朝廷。
內設典膳所、奉伺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
朱棣忙著和地方官周旋,忙著操練兵馬,徐氏管著府里大大小小的事,給孩子找先生,管倉庫收支,調度下人,處理糾紛,燕王府在她手里井井有條。
朱棣在外打拼,從不擔心后院出事。
這份默契不只是生活上的,徐氏喜歡素凈,朱棣也喜歡"潔素瑩然"的瓷器,兩人審美相同,性情相投,朱棣后來說,失去徐皇后,就等于失去良師益友。
一個皇帝說妻子是良師益友,這話的分量,懂的人自然懂。
披甲督戰的女人救了朱棣的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死了,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他年輕,沒經驗,但有兩個謀士,齊泰和黃子澄,這兩人給建文帝出了個主意:削藩。
不到一年時間,五個藩王被廢。
周王朱橚,廢,齊王朱榑,廢,代王朱桂,廢,岷王朱楩,廢,湘王朱柏被逼得全家自焚,朱棣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
他手握十萬大軍,是建文帝最忌憚的人。
不動手,等死,動手,還有活路,1399年,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舉兵,他用計誘殺了北平布政使張昺和都指揮使謝貴,控制北平九門。
對外宣稱"清君側",討伐齊泰、黃子澄兩個奸臣。
這是造反,換個好聽的名字:靖難之役,朱棣帶著主力部隊南下作戰,留長子朱高熾帶著老弱殘兵守北平,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率數十萬大軍圍攻北平。
朱高熾守城,但每次部署都要先請示母親。
實際上,是徐氏在指揮,她是徐達的長女,從小看父親行軍打仗,懂兵法,知戰陣,她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什么,士氣,徐氏做了一件事。
她披上盔甲,親自登上城樓督戰。
不是做做樣子,她帶著燕王府將領的家眷,一起上城墻,這些女人穿上戰甲,拿起石頭,跟著徐氏往下砸,城下是李景隆的士兵,城上是一群女人。
士兵們看著城頭的娘子軍,看著那個披甲的王妃。
他們明白了一件事:燕王府是真的要拼命,王妃都上戰場了,男人還能退嗎?北平城守住了,李景隆的幾十萬人馬被拖在城下,進不去。
朱棣從大寧回援,內外夾擊,李景隆慘敗。
沒有徐氏守北平,朱棣早就沒了根據地,沒有根據地,靖難之役打不下去,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
建文帝失蹤,有人說他燒死了,有人說他跑了。
朱棣登基稱帝,徐氏從北平被接到南京,冊封為皇后,朱棣在冊封詔書里寫了一句話:"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打仗的時候,后方不用擔心。
這是朱棣給徐皇后最高的評價。
46歲的皇后,臨終還在念著國家和百姓
徐氏當上皇后后,依舊做著燕王妃時做的事,管后宮,管生活,給朱棣提建議,她對朱棣說:不要因為新舊區別對待臣子。
她召集大臣的妻子,對她們說:妻子不只是照顧丈夫生活,更要幫助他們的事業。
她寫了《內訓》二十篇,《勸善書》一部,頒行天下,徐皇后不是花瓶,她是朱棣身邊唯一敢直言進諫的人,1407年,徐皇后病了。
朱棣每天守在西宮,太醫袁忠徹連日進宮,觀察皇后氣色。
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在病榻前侍疾,七月初三,病情惡化,徐皇后"神思昏迷,虛陽騰上",她還賞賜了袁忠徹白金二十五兩,文綺二表,鈔一百錠,紗衣二套。
朱棣和兩個兒子都在場,到了晚上,袁忠徹被叫到宮門外待命。
半夜,皇后病危,袁忠徹再次入宮,七月初四天明,朱棣出去視朝,讓袁忠徹父子隨身待命,未時,徐皇后去世,年僅46歲。
她臨終對朱棣說的話,沒有兒女情長。
"當今天下雖說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并沒有完全恢復,希望圣上多加體恤。"朱棣問她還有什么要交代的。
她說:用人要廣用賢才,明辨是非,不要因為小過錯就棄人不用,也不要因為小聰明就委以重任。教導子孫以學業為重,對宗室以恩義相待。
最后一句:"不要驕縱娘家人。"朱棣哭了。
徐皇后也流淚了,她說自己生死有命,只希望朱棣珍重,別為自己過于傷心,她還有一個遺憾,當年靖難之役時,那些跟著她一起守北平的將士妻子,她一直想親自回去嘉獎撫恤。
現在去不了了,她把這件事交代給太子朱高熾。
說完這些,徐皇后閉上眼睛,朱棣伏在她尸身上,像個孩子一樣痛哭,他穿上白衣素服,一穿就是一年,他輟朝一年,不在原來的宮室里接見群臣。
他命令正一教真人張宇初帶著道士給徐皇后祈福。
他命令南京大報恩寺的僧人給徐皇后超度,道會和法會,辦了一百多天,這是明清兩朝所有皇后里,喪禮規格最高的。
朱棣還宣布:此生不再立皇后。
這個承諾,他守了十七年,直到死,但更震撼的是另一件事,徐皇后的棺槨,沒有下葬,它被停放在南京皇宮里,一停就是六年。
只為等一座能合葬的陵墓
徐皇后死的時候,朱棣正準備遷都北京,他從永樂元年就開始布局,把北平改名順天府,鼓勵富商遷入,他要把首都從南京搬回自己的龍興之地。
但皇陵還沒建,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在南京明孝陵。
朱棣也想和徐皇后合葬,但他不想葬在南京,他要在北京建陵,他要和徐皇后一起,永遠留在北平這片土地上。
問題來了:陵墓沒建好,徐皇后的棺槨怎么辦?
朱棣做了個決定:等,把棺槨停在南京皇宮,等北京的陵墓修好,1409年,永樂七年二月,朱棣命禮部尚書趙羾和江西術士廖鈞卿去北京選陵址。
他們選中了昌平縣的黃土山,朱棣同意。
同年五月,朱棣下詔把黃土山改名天壽山,廖鈞卿帶著金劍、銀鋤,開始定陵穴,武安侯鄭亨祭告興工,軍民工匠在武義伯王通帶領下動工營建。
修陵是個浩大工程,挖地宮,建地面建筑,修神道,立石碑。
每一步都要精心設計,每一處都要精雕細琢,朱棣時常帶著群臣去工地視察,他在等,等陵墓修好,等妻子入土為安。
1413年,永樂十一年正月,長陵地下玄宮落成。
朱棣命次子漢王朱高煦護送徐皇后的棺槨從南京到北京,北京僧錄司左講經智壽和尚率領200名僧人隨侍,沿途每到一個驛站,按時誦經進膳。
朱棣親自巡幸北京,跟隨妻子的靈柩北上。
正月十七日,徐皇后的棺槨從南京皇宮發引,二月十七日,徐皇后葬入長陵,從1407年去世,到1413年下葬,整整六年。
這六年里,徐皇后的棺槨一直停在南京皇宮。
朱棣每天經過,看著那口棺槨,他在等一個承諾兌現的時刻,等能和妻子合葬的那一天,徐皇后成了第一個葬入明十三陵的人。
長陵的地面工程還在繼續。
朱棣時常去長陵,看工程進度,看妻子的陵寢,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征討漠北的途中病逝,享年64歲。
他留下遺囑:讓徐皇后的神主暫時從太廟遷出,和自己的棺槨合在一處祭祀。
神主是靈魂所依,朱棣想早點和妻子的魂靈相聚,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生同衾,死同穴",他做到了。
他用六年時間等待,用十一年時間修陵,只為和妻子永遠埋在一起。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