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璧之戰,南軍的徹底失敗,直接宣布了建文朝廷政權的死刑,此戰之后不到一個月,燕軍長驅直入南京,建文死,朝廷政權亡。
靈璧之戰南軍失敗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個是之前北上來援的軍中大佬徐輝祖,被建文召回南京,南軍的力量受到了極大削弱。
靈璧之戰前,南北兩方在宿州附近的橋河街和齊眉山都爆發了激烈戰斗,最終結果都是北軍戰敗。特別是齊眉山之戰,建文派出了大佬徐輝祖支援,北軍大敗。
徐輝祖作為軍方大佬,有他的支援,朱棣屬下除了朱能,其他將領幾乎都萌生了暫避風頭的想法。朱能雖然對撤退表示反對,但對進攻也持悲觀態度,只是覺得打到宿州非常不容易,一旦撤退,再想南下肯定會更加困難,提倡繼續堅持。
唯有朱棣成熟在胸,他說道:兵事有進無退,勝行成矣,而復謀退,士不怠乎,公等所見拘攣爾。
將軍們出現懼怕心理,說白了,問題還是出在徐輝祖身上。明朝軍方四位大佬,郭英、耿炳文、李景隆和徐輝祖,前三個站隊朱棣,徐輝祖卻站隊建文。徐輝祖作為明朝戰神徐達的繼承人,在軍中擁有不可替代的號召力,北軍這邊也只有朱棣本人才能壓住徐輝祖的氣勢。
![]()
徐輝祖能量雖強,但是他以一對三,其他三位軍方大佬都在南京,如果他長期離開京城,不能保證南京的軍隊會不會直接把建文綁給朱棣,所以徐輝祖出京作戰也只能短暫救火。根據史料記載:燕且北矣,京師固不可無良將,上遽招輝祖還,一個遽字,透露出京師徐輝祖離開后,已經出現軍隊異動,所以建文急忙召回徐輝祖坐鎮。
一個是何福暗通朱棣,從內部徹底瓦解南軍,近二十萬軍隊不戰自潰。
失去徐輝祖的南軍,力量削弱,戰略態勢轉變為防守為主,而防守節點便是宿州。但是大批軍隊駐守靈璧,糧草供應困難,而南軍又缺乏優良戰馬和騎兵,于是都督平安被迫親率六萬步兵結方陣,護運糧草行軍。
缺乏騎兵保護的步兵,行動呆板,這給了朱棣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北軍出動大批騎兵搶奪糧草。果然,南軍的方陣在北軍騎兵沖擊之下,被一分為二,動彈不得。靈璧城的何福收到消息,果斷率領其他軍隊前往救援,但是同樣缺乏騎兵的救援部隊,被朱高煦埋伏的騎兵擊敗,丟掉糧草的同時,連自己也陷了進去。
![]()
蒙古剛開始只有二十萬軍隊,但是他們卻幾乎一統歐亞大陸,靠的就是機動性,以快打慢。騎兵打步兵,在平地上,步兵和待宰羔羊沒有任何區別。當年朱元璋戰勝元朝,不是靠的騎兵,靠的是領先元朝一代的火銃和大炮,靠的是軍事技術代差。朱棣南下沒有走淮安和梅殷死磕,而是走的宿州、靈璧這條線,就是因為淮安附近河流湖泊遍布,完全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作戰。
既然已經丟掉糧草,南軍接下來唯一的生路,只有白天軍隊結陣艱難緩慢行軍,夜晚扎營防守,慢慢靠近靈璧城。
但是這個時候,何福反戈一擊,暗中和朱棣商量好,準備把南軍全部送給朱棣做禮物。估計這就是平安作為主將,居然親自率六萬人押送糧草的原因吧。
何福私自向屬下軍隊下令,明早聽到三聲炮響,就全體突圍到淮河就糧。于是當士兵一早聽到三聲炮響,沖出營門準備突圍的時候,他們遇到的不是驚喜,卻是北軍騎兵的沖鋒,這三聲炮響也不是南軍發出而來自北軍。當何福的幾萬軍隊潰散并反向裹挾其他軍隊逃跑的時候,其他十幾萬的南軍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最后建文的堅定擁護者,包括都督平安、陳暉、馬溥、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名武將和禮部侍郎陳行善、大理寺丞萬安、彭與民、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資等一百五十余文臣監軍全部被俘。近二十萬軍隊要么潰逃,要么投降,甚至作為朝廷派出的最高官職的文臣監軍,陳性善著朝服跳水而亡,他知道,這是朝廷最后的軍事力量,南京陷落已不可避免。
結語:靈璧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我們從戰術層面講,南方士兵不善騎戰,又缺乏優良軍馬,在軍事技術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擁有大量軍馬的北軍,機動性優勢遠遠超過南方,南軍總體上對北軍處于守勢,后勤困難,長此以往,戰事越往后拖,北軍的勝算越大。
從戰略上說,從軍方站隊朱棣,朱棣起兵靖難的那一刻開始,只要朱棣本人不死,朱棣就已經贏了。槍桿子出政權,四位軍方大佬,三位站隊朱棣,建文還怎么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