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學術領域,高校之間的競爭態勢堪稱激烈,“內卷”現象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且嚴峻的現實。當下高校的“內卷”程度之高,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就拿學術成果的要求來說,一位博士畢業生即便發表了39篇論文,其中一半還都是C刊(CSSCI來源期刊,在國內人文社科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這樣亮眼的成績,竟然也無法獲得北京大學的留校資格。
![]()
今天,我與北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師交流時得知,他有一位博士學生,在求學期間可謂是出類拔萃。這位學生不僅學術功底扎實,思維敏捷,對于學術研究有著極高的熱情和天賦,在博士期間便投身于多個前沿學術課題的研究中。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發表了數量眾多的高質量論文。然而,當他滿心期待能夠留校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為北大的學術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卻收到了學校的否定答復。這一結果令人深感惋惜,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如今高校競爭的殘酷性。
如今,內卷現象在高校中愈演愈烈。各高校為了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和綜合實力,紛紛提高了對教師的考核要求,期望教師們能夠產出更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以國內的一些高校為例,這種高要求體現得淋漓盡致。
![]()
上海的某財經大學,在職稱評定方面對副高職稱的教師提出了極高的標準。在該校,僅僅發表一般的C刊論文已經遠遠不夠,教師必須在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才有競爭力。頂級刊物不僅代表著學術界的最高水平,其發表難度也極大。這些刊物對論文的創新性、學術深度、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等方面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教師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研究,反復打磨論文,才有可能在這些頂級刊物上發表。
再看南京的某211高校,該校對副高職稱教師的要求同樣不低。教師需要承擔一個國家課題,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術基礎,還要有出色的項目策劃和組織能力,能夠帶領團隊完成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項目。此外,還要求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四篇論文。這些刊物在各自的學科領域中具有權威性,代表著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能夠在這些刊物上發表論文,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獨特的研究視角。
![]()
這種高強度的考核要求,給高校教師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許多教師為了達到學校的要求,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日夜奮戰在科研一線。他們不僅要面對科研項目的重重困難,還要應對論文發表過程中的各種挑戰。長此以往,這種壓力可能會導致教師們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學術創造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高要求似乎是在“逼迫”教師離開。高校用如此嚴苛的標準篩選教師,讓很多教師覺得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難以立足,感覺高校分明就是不想讓他們留下來,而是希望他們主動離開,去一些平臺更低的學校。這些平臺相對較低的學校往往位于中部、西部等地區。
![]()
雖然這些地區的高校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但由于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限制,與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們離開原來的高校,前往這些地區任教,意味著他們可能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比如科研資源相對匱乏、學術交流機會較少等。
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提高考核要求或許有其自身的考量。高校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和綜合實力。然而,這種“內卷”式的競爭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方面,過高的要求可能會讓一些有潛力的青年學者望而卻步,阻礙了學術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另一方面,過度追求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可能會導致學術研究出現功利化的傾向,忽視了學術研究的本質和價值。
![]()
高校在追求學術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平衡,既要鼓勵教師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也要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同時,也應該為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合適的發展平臺,避免過度“內卷”帶來的負面影響,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術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