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4日,京東金融悄咪咪在香港拿下了一張保險牌照。
沒開發布會,沒刷屏宣傳,就連財經媒體都差點錯過這條新聞。但懂行的人看到這個動作,心里都咯噔一下——又一個互聯網巨頭盯上保險這塊肥肉了。
![]()
京東拿下香港保險牌照
不少人納悶了:京東好好賣東西不香嗎?折騰啥保險?
直到翻了一堆財報數據,才發現這事兒沒那么簡單。
1.京東的電商焦慮和保險的模式
8月14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25年二季度財報,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同比暴跌51%;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率只有可憐的1.7%。
什么概念?就是你在京東買了100塊錢東西,京東到手的凈利潤只有1塊7毛錢。這還是在規模效應加持下的結果,換成小平臺早就餓死了。
![]()
京東集團2025年二季度財報
再看看保險業,2024年壽險行業新業務利潤率達8.2%,太平人壽以11.8%領跑。
更要命的是,京東的電商增速已經明顯放緩了。去年雙十一的GMV增長率還不到10%,要知道前幾年動不動就是30%、40%的飛漲。市場就這么大,天花板眼看著就要碰到了。
巨頭們心里都急啊,主業不行了,總得找個新賽道續命吧?
說到這,可能有人要問了:保險真有那么香?
的話,一塊保險牌照怎么會等2、3年,沒有雄厚的資本根本拿不下呢?
2024年中國保險市場保費收入突破5.7萬億元。什么概念?去年整個中國電影票房才425億元,保險市場是它的100倍不止。
而且保險的賺錢模式還和電商大不一樣。
賣保險不像賣電器,沒有庫存壓力,不用擔心滯銷,也不存在退貨率高的問題。一份保單簽下來,現金流立馬進賬,利潤能鎖定好幾年
保險公司拿著客戶的錢去投資,賺的是利差。類似于銀行的商業模式,但資金運作周期比銀行更長,一般至少五年起,部分長期險種可達數十年,現金流會更穩定。
![]()
保險和銀行商業模式對比
2.香港這塊跳板,為啥巨頭都搶著要?
你可能又要問了:為啥偏偏是香港?內地不行嗎?
行是行,但太難了。
內地的保險牌照稀缺到什么程度?一張全國性壽險牌照的市場價能炒到50億人民幣以上,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監管審批嚴格得很,不是誰想拿就能拿的。
相比之下,香港的保險市場就友好多了。牌照相對容易拿,監管環境也更靈活,關鍵是能輻射整個大灣區甚至東南亞市場。
再看看數據:2024年訪港內地客戶購買的新造保單保費達到628億港元,同比增長6.5%。疫情一結束,這個數字就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躥。
![]()
京東看到這個趨勢,能不心動嗎?
其實京東已經算入場晚的了。看看那些先行者:
阿里這邊動作很快,在當年8月就拉上了一幫“小伙伴”,聯合螞蟻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還有新浪和一些內地富豪,一起湊了131億,買下了美國的萬通保險亞洲。這筆買賣在2018年11月正式完成交割,現在這家保險公司在香港成為一股重要的新興力量。
騰訊也沒閑著,同樣在2017年初,它聯合了高瓴資本和英杰華人壽,打算一起發展數字保險。到了2018年,騰訊推出了香港首間純線上人壽保險公司——Blue。
這些巨頭有個共同點:流量多到溢出來,找不到好的變現場景。保險正好是個完美的收口——不需要物流、不需要倉儲、客單價還高,簡直是為互聯網量身定制的。
3.普通人能從這波趨勢里撈到啥?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人想問:這事兒跟我有啥關系?
關系大了去了
首先,保險產品可能會變便宜。巨頭們一進場,傳統保險公司勢必會受到沖擊。為了搶市場,價格戰是免不了的。對消費者來說,這是好事啊,同樣的保障花更少的錢。
當然了,保險行業特殊,監管嚴格,不能明晃晃地打價格戰,產品預定利率的設計需要符合監管的規定。
其次,買保險會越來越方便。以前買保險得見面簽字,繁瑣得要死。現在手機上點幾下就搞定,理賠速度也快了不少。科技帶來的便利性,是實打實的。
![]()
但這里得提醒一句:便宜歸便宜,該看的條款還是得仔細看。互聯網保險產品坑也不少,別被低價蒙蔽了雙眼。
對投資者來說,保險科技賽道可能是個值得關注的方向。京東這波操作,說不定會帶動一波跟風潮,相關概念股短期內會有表現。
4.下一個進場的會是誰?
現在京東已經動手了,那問題來了:下一個殺進香港保險市場的會是誰?
我猜可能是拼多多
為啥?因為拼多多現在最不缺的就是現金流和用戶量。海外業務Temu增長見頂之后,他們也得找新故事講給投資人聽。而且拼多多的用戶下沉,正好契合保險下沉市場的需求。
再看看小米,最近也在香港頻繁動作。造車業務燒錢厲害,如果能搞個車險業務,既能反哺主業,又能打通生態閉環。雷軍的算盤,一向打得精。
美團其實也有機會。外賣和出行場景天然適合嵌入意外險、健康險,只是王興一直比較謹慎,不知道會不會下決心入局。
![]()
說到底,巨頭們在賭什么?
講真,互聯網公司扎堆做保險,本質上是在對沖自己主業的風險。
電商增長放緩、流量見頂、監管趨嚴,這些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危機。巨頭們需要找到新的現金奶牛,而保險正好符合所有條件:市場夠大、利潤夠高、監管相對友好。
更深層次看,這其實是金融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從賣貨到賣服務,從賺差價到賺利差,這是商業進化的自然規律。
當年美國的亞馬遜也是這么走過來的,電商做到極致后開始做云計算、做物流、做金融服務。現在AWS云服務的利潤占亞馬遜總利潤的60%以上。
京東們現在做的,無非是復制這條路徑罷了。
5.最后想說的話
下次你在京東APP里看到保險推薦,別急著劃走。這背后可能是個價值幾百億的商業布局,也可能是你能薅到羊毛的好機會。
至于巨頭們的保險夢能不能成,還得看監管態度和市場反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保險這塊肥肉,已經被徹底盯上了,而且越來越多的玩家會擠進來分一杯羹。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關注,理性選擇,該買買該看看。畢竟在這場巨頭的游戲里,誰都想當贏家,但最終能不能贏,還得市場說了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