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式門把手接連釀悲劇,新規要禁了?這波 "科技噱頭" 該醒醒了
10 月 23 日上海理想 MEGA 起火事故里,車主能安全逃生多虧了車門有機械開啟結構。可半個月前成都那起小米車事故更讓人揪心:碰撞起火后全隱藏式門把手斷電失效,救援者砸破玻璃都打不開門,最終沒能挽回生命。這不是個例,2024 年因門把手故障的事故漲了 47%,80% 都出在隱藏式車型上。
![]()
隱藏式門把手怎么成了新能源車的 "標配"?車企總吹它能降風阻增續航,說車速 126km/h 時能省兩個雞蛋重量的阻力。但實測數據很打臉:四個門把手全隱藏也就降 0.012Cd 風阻,換算下來百公里續航只多 5-10 公里,還不如優化個后視鏡效果好。說白了,這更多是車企跟風玩的 "科技感噱頭",畢竟超跑用過的設計貼在平價車上,看著就 "高級"。
![]()
可這噱頭的代價太沉重。隱藏式門把手全靠電控,從感應解鎖到彈出都依賴 12V 小電瓶供電,而這電瓶偏偏常放在車頭、后備箱這些碰撞重災區。2024 年山西高速事故里,電源線一斷把手直接失靈,救援只能破窗;2025 年安徽高速事故更重演了這一幕,斷電的把手成了 "鎖命符"。中保研測試更觸目驚心:純電控隱藏式門把手側面碰撞后彈出率僅 67%,傳統機械把手卻有 98%。
![]()
日常使用的槽點也不少。北方車主冬天總被凍住的把手逼瘋,網約車乘客對著車門亂摸的場景隨處可見,小紅書上 "怎么開新能源車車門" 的求助筆記堆成了山。更坑的是維修成本,電動把手故障維修費是機械的 3-8 倍,2024 年相關維修案例漲了 65%。
![]()
好在監管終于出手了。9 月 24 日工信部發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直接給全隱藏式把手判了 "死刑":要求車門內外必須有機械釋放功能,外把手得留夠 60mm×20mm×25mm 的操作空間,能塞進成年人四指發力。還加了滑車碰撞測試,模擬事故后 5 秒解鎖開門,杜絕 "實驗室合格、事故中失效" 的貓膩。新規擬 2027 年實施,只給一年過渡期。
![]()
車企們已經開始行動:廣汽在研車型全改了設計,深藍新款不用全隱藏式了,極氪 9X 干脆換回機械把手。其實早有品牌做對了,特斯拉 Model 3 內側有機械應急把手,極氪 7X 門外留了鑰匙孔,問界 M8 的兩段式設計輕按電控、重拉機械,這些都是現成的安全方案。但還有銷售嘴硬說 "小電瓶會自動彈把手",避而不談斷電后咋辦。
![]()
說到底,隱藏式把手的爭議戳破了行業怪象:為了跟風 "科技感",為了那點可忽略的續航提升,居然把生命安全冗余當籌碼。更可怕的是,有些車企為了趕上市,把本該 18 個月的安全驗證流程都砍了,簽個 "風險放行" 就量產。
![]()
門把手雖小,卻是逃生的 "最后一道門"。從超跑專屬的實用設計,到被玩成平價車的噱頭,再到被新規拉回安全正軌,這波反轉早該來。新能源創新從來不是比誰更酷炫,而是比誰把安全做得更扎實。畢竟沒人會為了 "好看",拿命去賭開門的那幾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