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足協杯決賽要來了,自負盈虧的三年大限也到了,在這個悲喜交加的夜晚,河南隊要認認真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還要不要搞青訓?
![]()
無論是把校園足球的活水引入職業梯隊的池塘,還是寄希望于栽好青訓的梧桐樹引來足球好苗子,都繞不開體育和教育銜接這個根本問題。孩子們的學籍能保留嗎?退出后的生活有保障嗎?未來的就業誰負責?
要解決這些撓頭的現實問題,顯然已然超出了一家俱樂部的職責和能力范圍,于建業如此,于恒大、國安亦然。現如今,恒大足校早與恒大集團脫離了關系,再看看國安u21的成績,就會明白為什么職業俱樂部普遍對青訓不感冒。
搞足球青訓本質上與投資理財別無二致,培養出一名職業球員,從培土育苗,到修枝打藥,再到開花結果,收益周期十分漫長,其間的風險更不可預測,購買這樣一件不保險的“金融產品”,就是在參與一場豪賭。
去年,李瑋峰把2000萬砸在了梯隊,可結果又如何呢?我們都是“經濟人”而不是圣人,遵從的是經濟法則,而不完全是道德法則,人的行為總是趨利避害。心懷星辰大海,構建強大的青訓體系,或許只能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
站在社會和球迷的角度,固然該抓青訓,但站在投資人和俱樂部的角度,甩掉青訓包袱才能走得更遠、跑得更快、活得更久。前不久,足協召開了一次會議,提議各俱樂部每向五大聯賽輸送一名球員,就可以置換一個外援上場名額。
另有消息稱,明年中超、中甲準入門檻降低,對青訓梯隊數量的要求進一步放寬。由此可見,足協比誰都清楚,國內沒有青訓土壤,不如把好苗子送出去接受真正的專業訓練。有人把青訓比作中藥,好是好,但見效太慢,怕就怕,藥還沒吃完,命沒了。
執著于青訓,不免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天真,可敬是可敬,但未必真可行。足球它不只是一個體育項目,更不是那個圓不溜丟的東西,它還是一件文化產品,一種生活方式,當務之急,是夯實河南足球的社會基礎,把經濟效益提上去,加強商業策劃,發展足球商業,開拓足球市場,待攢夠了維持生活的銀子,再來反哺青訓也不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