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家屯其實是我在尋找露營地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寶藏景區,雖然等抵達傳說中的營地,第一眼感覺就是比較空曠和荒涼,甚至已經成了當地村民的稻谷晾曬場。好在四擊環境和廁所衛生都比較干凈,于是咨詢村口服務中心門口的工作人員后,準備擇地而居。
![]()
![]()
在扎營之前,景區自然也是要逛一逛的,因為看到有小車從最多兩三米寬的“屯堡城門口”出來,自然也就放心的直接騎車而進。但說實話,鮑家屯里的村道全是由石板或石子鋪成,顛簸感那叫一個十足。碰到被磨損成“油光發亮”的并不平整的青石板,則更是讓我在摩托車上看得心驚肉跳。
![]()
![]()
好在一帆風順地直達村子正中央的停車場,下車后在附近轉了一圈,發現這個鮑家屯貌似“來頭不小”。稍作查詢了解:“鮑家屯的民居幾乎全部由當地石材砌成,墻體厚實、屋頂平緩,兼具防風防火與冬暖夏涼的功能……門樓雕刻精美,門楣上常刻有家族堂號,彰顯著江南士族的文化基因”。
![]()
![]()
據說鮑家屯的村民們仍在使用古法耕作、傳承手工技藝和舉行傳統儀式,而村子里至今還保留有多座明清時期的祠堂與廟宇,見證著宗族制度的延續。有趣的是可能我來得比較巧,接連遇見幾次“烽火連天”的場景,在當地,這種習俗似乎千年未變,后續通過航拍視角,也見證了方圓百里內的類似景象,場面著實壯觀。
![]()
![]()
讓我意外的是,這個鮑家屯還有個比較詩意的名字,叫作“楊柳灣”。而它其實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鮑福寶奉令屯軍所建,是保存于我國貴州省安順和云南省曲靖地區獨特的漢族文化,即屯堡文化的代表。村內現存30余幢明清古民居,街巷布局均是參照“八陣圖”設計。
![]()
![]()
作為由軍事屯田衍生的地域性文化,水文化自然也是其重要組成之一。鮑家屯現存的明代水利工程采用“魚嘴分流”技術,修建11座水壩形成梯級灌溉系統,被譽為“袖珍都江堰”,涵蓋引蓄灌溉、防洪排澇功能,至今仍在保障千余畝農田灌溉。其中的水碾房更是在2011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卓越獎,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眼前的鮑家屯簡直是一座活著的“明代博物館”,可惜我只是騎車在里面兜了個來回,徒步沒超過1公里,所以可能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到這里打卡的游客多數為本地人,而景區里的商販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物價相對便宜,像我買的狼牙土豆只要五元一份,在其它地方同樣的量,幾乎都得翻倍才能吃到。
![]()
圖文原創: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關注和贊賞,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有正義感的網友讀者看見“盜版”向內容平臺舉報和投訴。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
現在的鮑家屯已經被打造成景區,具體地址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S102與濱河南路交叉口西南方向1197米”,自駕按導航走即可,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最近的車站好像在1.4公里以外。
![]()
另注:個人不建議在村口廣場附近露營,因為旁邊常有火車經過,確實比較吵。而當時曾有熱心村民勸我到景區,也就是屯子里面去搭帳篷,但我不想被村民圍觀,所以仍然堅持在外頭,貌似有點失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