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來只怕雨垂垂,甲子無云萬事宜。獲稻畢工隨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范成大筆下的秋收智慧,在八閩大地化作觸手可及的鮮活圖景。
![]()
圖源:漳州文旅
![]()
當晨霧漫過閩西土樓的飛檐翹角,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福建的秋日便從環形土樓的頂層開始鋪展——龍巖永定初溪村集慶樓的屋檐下,數百個竹簸箕如彩色燈籠般懸垂,艷紅辣椒堆出尖頂,金黃玉米顆粒分明,橙黃南瓜切成半月狀,絳紅棗子裹著晨露,從三樓到一樓層層疊疊垂落,陽光斜照時,紅的更艷、黃的更亮,在灰褐色土樓墻面上投下斑駁光影,構成全國最大的環形“空中曬秋畫卷”。
![]()
![]()
圖源:永定新聞網
走進三明尤溪桂峰村,家家戶戶已將曬匾擺開:窗臺邊的竹匾里,翠綠豆角與紫茄相間,石階上的竹席上,雪白鹽漬蘿卜與橙紅柿子相鄰,甚至連門樓的斗拱間都架著木架,晾曬著金黃的稻穗。
![]()
“曬秋”是桂峰人民的日常生活習俗,也是他們勞作的“藝術”,多彩的作物如同一塊調色板,任由桂峰人民在山間、田地、房屋上“作畫”,為這片安逸的村莊披上別樣的斑斕外衣。
![]()
![]()
圖源:綠都三明
在永安青水畬族鄉柯山村,木質房屋沿山勢層層升高,屋頂的曬架上,稻谷堆成小山,辣椒、玉米如瀑布般垂落,遠遠望去,整座村落像被潑上了金紅兩色顏料,這處古村落的輪廓在秋日里愈發鮮明,盡顯“金風颯颯動秋光,萬里田疇盡染黃”的壯闊意境。
![]()
![]()
圖源:今日永安
在福州永泰的光榮村,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農戶們就會進行柿子采摘與柿餅制作,此時也是永泰曬秋黃金季。大大小小的柿餅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擺放在竹架上,空氣中彌散著甜蜜的氣息。
![]()
![]()
圖源:大美永泰
![]()
曬秋的演變,是閩地先民順應自然、改造生活的生動史詩,大致歷經三個階段的迭代升級。
第一階段為“求生避險”的生存智慧。宋元時期客家先民南遷、畬族先民定居閩山深處后,面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局限,既無平原曬場,又逢秋雨頻繁,只得“靠山吃山”創造晾曬空間:永定客家古村在土樓走廊架起竹制曬臺,離地三尺防潮;畬族山寨在山坡上搭建分層木架,下層曬耐潮的紅薯干,上層曬易受潮的稻谷。
![]()
圖源:福建交通
清晨天剛亮,村民便背著竹筐爬上木架,將作物均勻攤開,正午陽光最烈時,又用木耙反復翻動,傍晚再匆匆收進竹簍,竹匾里的每一粒谷物,都是冬日之需,寄托著對來年再次迎來五谷豐登、滿載而歸的美好祈愿。
![]()
圖源:文旅龍巖
第二階段是“文化與傳統習俗”的形成。明清至近代,曬秋逐漸從單純農事活動升華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儀式。永定土樓的環形曬場成為村民集中晾曬場所,秋收后會選定特定日期,各家各戶統一將雕花曬架搬至場中,架上擺放著染成紅色的糯米、串成串的臘肉,還用谷物拼出“五谷豐登”等吉祥字樣。
![]()
圖源:@ktly
尤溪桂峰村村民在曬場勞作時,會結合農事活動開展文化傳承,一邊翻動稻谷,一邊講解傳統家訓,竹耙劃過曬席的“沙沙”聲與家訓講解聲相互交融。這一時期,曬具制作工藝顯著提升,竹匾邊緣刻上吉祥花紋,木架上雕著花鳥圖案,收糧的竹筐也編出“福”字紋樣,讓曬秋活動更具傳統儀式特色。
![]()
![]()
圖源:綠都三明、@超級無敵美少乳-
第三階段邁入“文旅融合”的品牌新生期。進入21世紀,這一古老習俗在保護中創新,長出“視覺翅膀”:2016年尤溪桂峰村首辦曬秋節,村民在古宅墻面架起巨型曬匾,用萬粒谷物拼出“桂峰曬秋”四個大字,遠遠望去如一幅立體油畫。
![]()
圖源:福建微尤溪
2022年該節慶入選全國豐收節慶特色活動后,永定土樓更是打造“四季曬景”——春日曬翠綠筍干,夏日曬紫黑楊梅干,秋日曬五彩五谷,冬日曬醬紅臘肉,土樓的環形墻面成了 “四季調色盤”。
![]()
圖源:中國新聞網@鄭瑜琳
永安柯山村則更具巧思,在畬族傳統木屋的窗欞上,用紅辣椒、黃玉米拼出畬族圖騰,游客可親手將谷物裝進竹匾,體驗“曬秋作畫”。
![]()
圖源:今日永安
在寧德陳峭村、常源村的古厝巷弄間,“秋曬”景觀悄然呈現:屋檐下掛滿金黃玉米、火紅辣椒,曬場鋪滿地瓜米、南瓜絲,構成一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
![]()
![]()
圖源:寧德廣播電視臺
![]()
簸箕里晾曬的不僅是五谷,更是閩地百姓對生活的美好祈愿——桂峰村的老人會在曬匾角落擺上紅色茱萸,祈求家人安康;永定土樓的孩童們,會偷偷在谷物拼成的“福”字里,塞進一顆自己摘的野柿子;柯山村的畬族婦女,則將繡著鳳凰的布巾蓋在曬谷的竹匾上,讓畬族的祝福隨谷物一同晾曬。
![]()
圖源:三明都市網
這份期盼,正通過曬秋化作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南平政和縣念山村的曬秋季,稻田邊曬架上金黃稻谷與五彩氣球交相輝映,國慶假期日均吸引千名游客前來打卡。年輕人舉著手機拍攝“曬秋+稻田”的美景,相關話題在社交平臺閱讀量超500萬;永安柯山村國慶期間,游客親手晾曬的畬藥、谷物伴手禮成為社交媒體的“爆款”;培田古村落將曬秋與手工藝融合,游客能在曬場學習編織竹匾,帶走自己晾曬的米糕。
![]()
圖源:今日永安
從土樓屋檐垂落的五彩簸箕,到畬村石階上流動的金黃稻穗,福建曬秋早已超越農俗本身。它是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的農耕文明活態畫卷,是文化自信的視覺表達,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當陽光灑在每一粒谷物上,那些閃耀的不僅是勞動的榮光,更是八閩大地生生不息的活力與希望。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
![]()
![]()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