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進陌生人了!”
當家人發來這句帶著恐慌的消息
再附上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
正走入家中臥室的照片
你會不會瞬間心跳加速?
最近,有不少人
玩起了這種驚悚的“整蠱游戲”
![]()
![]()
女子整蠱丈夫
警察出警后發現是虛驚一場
“不好了
我家里進了陌生流浪漢!”
10月17日晚
安徽銅陵公安局指揮中心
接到市民張先生的緊急報警
稱自己妻子李女士
帶兩個小孩在家
家中闖入不明身份人員
而自己正在外地
無法第一時間趕回
接警后
銅陵市公安局義安分局
五松派出所民警火速趕往現場
當民警敲開門后
李女士卻一臉歉意
原來
李女士當晚用AI工具
生成了“流浪漢臥坐餐廳”圖片
發給在外喝酒的張先生
想測試其反應
沒想張先生信以為真
當即報警
![]()
李女士發送給丈夫的“流浪漢”闖入家中的照片(系AI生成)
![]()
李女士通過某AI軟件生成“流浪漢”闖入家中圖片的記錄
民警現場核實情況后
確認是一場虛驚
對李女士的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
并提醒:
“AI技術生成的內容雖逼真
但以此制造恐慌并引發警方出警
已屬于浪費公共資源的行為”
李女士深刻認識到錯誤
并在朋友圈寫下了保證書
![]()
事件公開后,不少人說妻子“不懂事”,怪丈夫“太沖動”。可仔細想想,妻子或許不是故意要浪費公共資源,只是沒有想到AI造的假能這么逼真;丈夫也并非太沖動,只是看到家人可能有危險,第一反應都是保護家人的安全。
這起事件中,我們真正該關注的不是這對夫妻的“玩笑”和“失誤”,而是當下的AI已經“真假難辨”。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正在濫用這一新技術,破壞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信賴。而這類玩笑中,AI的工具屬性從“服務人”變成了“戲弄人”。此舉一旦引發模仿效應,無疑將帶來更多的AI濫用問題。
![]()
“AI整蠱”成流行游戲?
據了解,近期多地出現類似AI整蠱的鬧劇,有的引發整棟樓逐層排查,有的導致親屬緊急前往幫忙。對此,民警表示,這些高度逼真的圖像往往能瞬間擊潰家人的心理防線,而這個看似“無害的玩笑”,本質是利用AI技術造謠傳謠,更是對公序良俗的嚴重挑釁。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此類行為若造成嚴重后果,可能觸犯法律紅線,面臨拘留罰款甚至刑事責任。
![]()
律師周兆成認為,從法律層面看,并不是僅本人打電話才算報假警,明知家人可能會誤判報警,還故意制作AI圖片、視頻,屬于“間接故意”,可能算共犯。此前,某地曾有人利用AI制作假尋人啟事,說女兒被拐,家人信了報警,最后被行政拘留。
周兆成表示,因這一行為報警,占用的不僅是警力,還可能是別人的救命機會。如果被警方認定是報假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將面臨5天至10天拘留的處罰,同時需繳納500元罰款。如果視頻被轉發從而引發社會恐慌,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編造虛假信息罪”,最高能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對于用流浪漢整蠱家人的做法,不少網友表示不解,狼來了的故事有人到現在還沒學會。還有網友提醒:以玩梗的名義做“情感測試”,是一種關系的消耗。
![]()
別讓AI毀了信任
“信任”看似抽象,但實則是社會運轉的“隱形骨架”。爸媽說“天冷加衣”,我們不會懷疑;伴侶說“家里沒事”,我們能安心工作。這份信任,是維系家庭情感聯結的紐帶。氣象預警、官方通報、公共服務信息……這些消息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響應、快速執行,也源自于公眾對權威發布的信任。
但近些年,由于極低的成本,AI在一些領域、場景中被濫用,這種信任正面臨被侵蝕的隱患:“日喀則地震被壓男孩”的假圖曾經刷屏互聯網,“上海30萬居民撤離”的謠言不斷擴散引發恐慌......
“這是不是AI做的假?”一旦成為人們面對各種信息的第一反應,家庭關系、社會協作等,都將被“真假”的質疑所羈絆,在一次次驗證中,社會運行的成本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減少了。
更棘手的是,一些平臺的流量機制放大了這種造假危害。在部分平臺,往往點擊量越高、爭議性越強的內容,越容易傳播,收益也越高。
尤其在AI生成內容“示偽標識”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人們面對觸目驚心的畫面或緊急信息時,往往會被情緒主導,少有人能先冷靜驗證“內容是否帶有AI水印”,這讓虛假信息有了更多傳播空間。
![]()
應對AI帶來的信任危機,不能只依賴于監督執法的“事后追責”,要把功課做在前面。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已明確的“示偽水印”要求,這一規定需盡快落地執行,讓用戶能一眼識別內容是否為AI生成;同時,平臺要履行好“守門人”的責任,從源頭壓縮虛假信息的生存空間。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已對“編造虛假信息”作出規定,但在實操層面仍然面臨取證難、定性難的問題。AI使用標準應當進一步明晰,如要求AI工具提供者嚴格執行“實名登記”與“用途審核”、要求平臺對傳播量達到一定數量級的AI謠言“快速追責”等,讓制度“長出牙齒”“落到實處”。
公眾在面對“熱點事件”的時候,有必要多觀察細節、謹慎核實求證,在不確定真實性時不盲目擴散,避免成為謠言“幫兇”。這也是AI時代的“媒介素養”。
來源:央視網綜合安徽警方、中國青年報、安徽商報、大皖新聞、澎湃新聞、新京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