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禹
北京的深秋,蕭瑟中帶著美意,靜美而深沉。每至深秋,亦懷念春燕剪開江南煙雨,翅膀掠過尚在沉睡的柳梢振翅而來的春意,這是與春天從未失約的盟誓,恰似春燕盼春歸。
10月27日,雖是深秋時節,但影視藝術的春天正在首都悄然萌動,第一屆北京市廣播影視春燕獎評選表彰發布會如約而至,一如那些在藝術原野上孜孜耕耘的“春燕”,不曾辜負內心與時代的召喚
“春燕”二字,從來不是單薄的符號。它是寒冬里攥緊的念想,是漫長等待中不曾熄滅的希望,正如那些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內默默深耕的創作者、實踐者,他們曾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里打磨技藝,在市場的喧囂中堅守初心,像越冬的燕子惦記著舊巢,始終未曾遠離心中的熱愛與追求。
“春燕獎”的誕生,恰是為這份堅守搭建的歸巢,讓每一份被忽略的努力都能被看見,每一個未被言說的理想都能有回響,以此守望著這片創作者的精神歸鄉,期盼一場年度性的藝術還巢。
(一)
燕子筑巢,是一啄一銜的執著,那一方精巧的燕窩源于無數次風雨中的穿梭與尋覓。“春燕獎”所尋覓的,恰似燕子銜泥筑巢般,為廣電視聽領域銜來新生的暖意,也讓所有懷揣熱愛的追光者,望見理想歸巢的方向,這何嘗不是一種“銜泥”精神。
第一屆北京市廣播影視春燕獎評選,沒有沉溺于流量狂歡,也未止步于技巧堆砌,而是錨定“春燕盼春歸”的內核既致敬那些扎根傳統、守護文化根脈的“歸燕”,他們用匠心延續經典,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煥發生機;也嘉獎那些突破邊界、探索未知可能的“新燕”,他們以創新為翼,為廣電視聽注入年輕的活力與新鮮的想象。
從入圍作品到獲獎人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更看到一種“盼歸”的默契,那就是盼佳作歸位,盼人才歸隊,盼整個領域歸向更蓬勃、更純粹的未來
我們依然記得《覺醒年代》中,于和偉飾演的陳獨秀與張桐飾演的李大釗面對滿目瘡痍的舊中國,為蒼生計,為苦難的百姓計,莊嚴的舉起右手宣誓,“為了讓你們不再流離失所,為了讓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為了讓窮人不再受欺負,人人都能當家做主,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愿意奮斗終生”……那一刻,于和偉與張桐已然成為革命的先驅者,他們的信念與熱血穿越百年,在當代文藝創作中持續回響
![]()
我們依然會為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中那段抗美援朝的英雄贊歌而鼓舞,依然會為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奔襲》中一群年輕人拼死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務”而落淚,依然會為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那些先賢們為尋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各種努力而鼓掌……
![]()
這種精神傳承不僅體現在歷史題材的莊嚴敘事里,更悄然融入到現實主義作品的肌理,激勵著新一代創作者以筆為旗,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懷。
《父輩的榮耀》中兩代人面對時代變遷,在堅守與奮斗中共同成長;《歡迎來到麥樂村》呈現出來的博愛擔當,《對手》中不為人所知的驚心動魄,《一路百年》呈現出來的北京公交的時代變遷,還有《毛驢上樹》中以第一書記視角將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鋪展開來……
![]()
![]()
在影像的天地里,是導演與攝影師以目光丈量人間悲歡的專注;所有的杰作,看似靈感迸發的神來之筆,究其根本,都是時間與心血的物理性堆疊
“春燕獎”就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為那些不為人知的“銜泥時刻”加冕,讓沉默的耕耘,得以在光天化日下,接受它應得的回響
(二)
燕子的遷徙,是一場穿越雷暴與寒流的壯麗征程。它們年復一年,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奔赴一場生命的盟約。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藝術的航向易迷失于商業的淺灘與流量的漩渦,而這份“歸來”的意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顯得尤為珍貴
春燕獎所企盼的“春歸”,正是藝術向著人文精神、向著生活本質、向著審美初心的回歸
它褒獎那些在喧囂中保持沉靜、在浮華中選擇深刻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如同領航的春燕,無論歷經怎樣的“遠行”與“探險”,最終都能帶領觀眾的精神“歸鄉”,回歸到對生命意義的叩問,對人性光輝的信仰,對世間美好的守護
恰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對春燕獎的解讀,那就是“扎大地、有溫度、見格局”三重維度。
“扎大地”是作品的“根基”,要求作品具備“生活的肌理”;“有溫度”是作品的“靈魂”,源于對人性的尊重與對情感的珍視;“見格局”則是作品的“高度”,從具體的人和事里提煉時代精神與文化內涵
《外婆的新世界》對不同年齡層女性的深度描摹,《平原上的摩西》架構起的相親為鄰、互相幫扶的情感依托,網絡電影《特級英雄黃繼光》呈現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均給人以真實、接地氣的藝術呈現。
![]()
“春燕獎”同時關注到科技創新帶給人民生活的改變,比如超高清技術主導下的《美麗中國》《你好AI》等作品,以超高清帶來的纖毫畢現,帶給觀眾更強視覺震撼。
![]()
春燕獎同時體現出多元化的特質,實現了對不同題材、不同形式、不同受眾群體的包容。包括《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博物館之城》等文化類節目度集中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解讀,《您的聲音》《歷史的聲音》等公益廣告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冷凇認為,春燕獎就是“筑巢引鳳”的寓意,優良的創作環境自然能吸引優秀的人才與作品。
而在動畫領域,既有深耕傳統文化的《錫蘭王子東行記》,也有關照現實生活的《李林克的小館兒》;既有面向少兒的《寵物旅店》,也有創新神話表達的《有獸焉》等優秀作品。
中國動畫學會會長馬黎看來,優秀的動畫作品,一定是在價值引領、審美趣味,以及能夠關照人們內心這些方面,都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
(三)
雛燕的第一次振翅,總伴隨著遲疑與風險。那羽翼未豐的搖擺,是生命對抗重力、渴望天空的動人詩篇,而藝術的天空,同樣需要這般勇敢的“試飛”
春燕獎的舞臺,珍視這份珍貴的“不成熟”。它或許是青年導演在處女作中,那略顯青澀卻鋒芒畢露的鏡頭語言;或許是新生代作家筆下,尚未圓熟但飽含銳氣的敘事探索。
馬黎認為,春燕獎不僅是“評獎項”,更是“育生態”,它關注動畫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從前期孵化的劇本支持,到中期制作的技術指導,再到后期的宣發推廣,甚至人才的培養,都體現了全流程的支持。
胡智鋒也強調,春燕獎的使命含著對行業未來的考量——既要肯定成熟創作者的深耕成果,也要為影視新人搭建起展示的橋梁。
很多作品或許未能如經典般結構嚴謹,但它們帶來了新的風、遠方的消息,以及屬于未來的頻率。春燕獎愿成為那片開闊的“檐角”,一個充滿鼓勵的起飛平臺,讓那些試探性的振翅,終能化為穿越云層的強勁飛翔
北京匯聚了眾多有想法、有沖勁的年輕導演、編劇和演員,但他們往往受限于展示平臺,難以獲得足夠關注度,而春燕獎對新人作品的重視,正是其使命的核心體現之一
談及春燕獎,不能不提其與“北京大視聽”政策的密切關系。“北京大視聽”是由北京市廣電局于2023年創建的精品創作工作機制,以此引導行業持續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而春燕獎則是“北京大視聽”政策的一個具體舉措。北京也正是通過一系列促進精品創作的重要措施,依托于人才、技術、金融等天然優勢,讓政策扶持持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動能。
當頒獎臺上的燈光熄滅,并我們知道遠非終點,而是更多“春燕”啟程的信號;春燕獎不僅是一個獎項,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引領,一種創作理念的傳遞,一種行業生態的培育
“春燕獎”為我們留下一片被燕影點綴的天空,以及一片被藝術叩響的心田;每一只獲獎的“春燕”,都不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們是整個生態的證明,預示著創作森林的繁茂與健康
正如春燕飛去又飛回,影視藝術的春天不在別處,就在那些扎根大地、有溫度、見格局的作品中,在每一個影視工作者對專業的堅守和對創新的追求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