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隊寫新聞
賈洪國
我剛到老連隊時,班長有個“不成文規定”:只要你捧本書認真學習,就能成功躲過“公差”——也就是那些體力活。這政策一出,我立馬成了連隊里的“讀書積極分子”。到連隊半年后,我更是把業余時間都獻給了報刊雜志,還認真做起了筆記。你別說,這招真靈!親友們收到我的信,紛紛表示:“哎呦,字兒工整了,說話也有文化味兒了!”。
![]()
有一天,我正趴在大通鋪上研究《解放軍文藝》,團宣傳股的張世釗干事溜達過來。他拿起我的筆記本翻看,眼睛突然一亮,指著一段摘抄問我:“這是你寫的?哪年兵?叫啥名字?”我老實回答后,他拍著我的肩膀說:“小賈啊,你這寫作底子不錯,試試寫新聞報道吧!”
老天爺,我當時連新聞報道是圓是扁都不知道!
一周后,團里辦新聞報道培訓班,我居然被點名參加。指導員劉永朝語重心長地說:“小賈,去好好學習七天,我看你行!”那架勢,仿佛在送我上前線。
培訓班上,張干事和其他新聞干事從最基礎的“什么是新聞”開始教起,對我們這些“寫作小白”耐心得像個幼兒園老師。結業后,張干事又找我談心:“你可以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先寫寫連隊里的事兒,寫寫身邊的戰友。失敗了不要緊,堅持就是勝利!”這話我記了一輩子。
于是我開始“瘋狂輸出”——寫連長指導員,寫排長班長,還寫我的同鄉戰友龔永順。
我和龔永順是一個區的同年兵,新兵訓練結束后,我們被分到了特務連。
說起龔永順,他可是個“活雷鋒”。不僅訓練刻苦,還偷偷幫戰友洗衣服、打掃食堂,中午休息時間還去砍柴。后來我也加入了他的“秘密行動組”,可惜沒多久就被火眼金睛的指導員發現了。結果?我們居然因此得了連嘉獎!
受此鼓舞,我趴在床鋪上寫了篇《學雷鋒標兵龔永順》,信心滿滿地寄給幾家報社。結果?石沉大海!
作為邊防部隊的業余通訊員,向報社投稿就像現在的工程投標,競爭非常激烈。除了時效不占優勢,還必須把部隊建設和管理的經驗、亮點挖掘出來,在軍區乃至全軍有指導意義。這是非常考驗人、鍛煉人的。報社編輯每天收到的來稿數量巨大,根本看不過來,有的掃一眼就扔到垃圾筐里了,有的信封可能都不拆,就扔了。所以,要上稿特別難,對新聞寫作水平要求非常高。
我一共寫出了100多篇稿件,都成了無效勞動。這個時候,我也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不管別人怎樣議論我,怎樣諷刺我,我也沒有放棄手中的筆,一直堅持寫下去。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終于見到了成功的曙光。
那一天吃過晚飯,班長帶我們去連部門口搞菜地。我偷偷摸摸的跑到了連部翻看報紙。我的眼前一亮,《日喀則報》發表了我寫的一篇“豆腐塊”,題目是“亞東切實做好冬季森林防火”。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的心差點要蹦出來了。
![]()
趁人不注意,我從報夾上把這張報紙取下來,然后疊起來放進了自己的褲袋里。
我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在菜地里除草澆水,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我自己心里清楚,這是一種精神力量!
即便有了成績,我還是低調做人,生怕別人說:“不就是登了篇小文章嘛,嘚瑟啥?”但寫得多了,水平確實見長,后來陸續在省級甚至中央級報刊上發表了文章。
1988年下半年,團政治處主任叫我去他辦公室,對我說:“小賈,成都軍區政治部的許曉陽,準備叫你去《戰旗報》編輯部培訓學習。后天準時出發。”
在成都期間,我每天除了學習新聞寫作理論外,就跟報社編輯學習寫作實操。從標題、導語到人物、事件等內容,每一句、甚至每個詞,都咬文嚼字,反復琢磨,我一字字、一句句都聽在心里。有時,一篇七、八百字的稿子,一寫就是幾天,反反復復地改。我覺得他們列的標題是那么醒目,寫的每一句都那么順暢,每個詞都用得恰到好處。李主編說,新聞標題一定要醒目突出,能一下子抓住編輯的眼睛,才能吸引他往下看;導語非常重要,是一篇稿件的核心,導語寫不好,編輯也不會看下去......
這種把手帶徒弟的方法,使我學到很多。我和老山前線來學習的幾個學員一起,到過重慶、攀枝花、成都郊區等地采訪軍地兩用人才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帶隊記者把自己幾十年的采訪經歷和采訪經驗,都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跟著報社記者下基層采寫新聞,收獲頗豐。
我在成都學習期間,團政治處宣傳股的領導還專程從休假的老家趕到成都看望我,了解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鼓勵我珍惜每一天,虛心向報社的編輯記者請教,盡快成為部隊的新聞報道骨干。
從成都回到部隊后,團領導想把我從特務連調到了政治處電影組。我婉言謝絕了,因為特務連離政治處就步行三分鐘,身在基層,容易獲得一手材料和體驗官兵的日常訓練執勤動態,既是鍛煉了自己,又獲得了鮮活素材。
為了完成新聞報道任務,連隊領導也十分支持我的新聞報道工作,甚至享有不用請假就可以外出的特殊待遇,所以經常跟著團首長一起下基層采訪寫稿。而且還積累了亞東邊防的各個哨所的基礎信息和背景資料,以至于我現在寫的很多文章,都是得益于那時的素材堆積!
我去則里拉五連采訪時,同鄉戰友對說,五連可以多呆幾天,著名的詹娘舍和東嘎拉哨所都是他們的執勤駐守點,呆了一個星期,后來寫出了《雪域哨所的雄鷹》,西藏青年報用了半個版面的篇幅刊出,終于算給支持,鼓勵,幫助過我的首長和戰友一個交代。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是名不見經傳的新聞報道員。竭盡全力采寫新聞稿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避免別人看我的笑話,誰知無心插柳,由于寫稿成績突出,1989年部隊領導給我記三等功一次。
![]()
連隊的幾個新兵下連隊就聽說我寫新聞報道立了三等功,他經常和我形影不離,笑嘻嘻的對我說:““我也想學習寫報道,你能幫幫我嗎?”因為我也是得益于別人的幫助才有所成績的,于是爽快的答應了他的要求。
我把自己閱讀過多次的找兩本新聞寫作方面的書贈送給了他們,對他們說:“你們應該先看看這兩本書,然后抽個時間多看報紙和雜志,閱讀一定要有記筆記的習慣,把好文章,好段落,好詩歌,名人名言,都收集保存,時間長了,寫稿件時才不會因文學基礎差影響描寫敘事,并經常幫他們寫的稿件修改后寄到報社去。有時也在自己的文章后面添上他們的名字,所以我在部隊發表的新聞稿,多數都是兩人以上署名。
在我的影響下,特務連出了代曉軍,郭留青,冉芝靈這三位筆桿子,冉芝靈后來干到正團轉業!他們的文章多次在《日喀則報》、《西藏日報》、《西藏青年報》、《戰旗報》等均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他們還在叫我老師呢!
特別是郭留青戰友,他看到自己的文字上了報紙雜志,寫稿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在炊事班,有時手上還有面粉,也拿起筆寫,因此他的稿子經常可以抖出面粉來!那段時間,我也常去他值班的伙房,一邊探討新聞寫作,時不時還打個“油擊”(西藏邊防連隊把私自到伙房撈嘴喊成打油擊)。
郭留青也連續被政治處評為“優秀通訊員”。就像代曉軍所說的一樣,郭留青寫稿已經出了名。正當他準備為部隊的新聞報道工作大顯身手的時候,卻接到了退伍的通知。
直到現在,只要跟老戰友聚會聊起在部隊的那些往事,還是有人一本正經地問我:“要是繼續在亞東寫新聞,估計文學成就還更大!”
“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人活著有失必有得。有個良好的心態,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說。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