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沈天香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工業長期跟跑,核心動力架構、高端芯片、關鍵零部件等技術多依賴國外授權或模仿,在全球幾無話語權。
新能源賽道開啟后,中國汽車迎來從跟跑向領跑跨越的歷史性機遇,但前提是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以原創性技術構建壁壘,以關鍵領域突破打破“卡脖子”瓶頸。
長城汽車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體系誕生與落地,正是這個命題的最佳實踐——Hi4用一系列從0到1的原創成果,印證了技術原創+關鍵突破,才是中國汽車工業實現領跑的唯一路徑。
![]()
2025年10月22日,長城汽車“混動四驅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車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憑借在動力性能、電池安全、越野性能等關鍵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填補了多個全球技術空白,一舉斬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這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的汽車行業權威獎項。
殊榮來之不易,背后是長城Hi4以混動(Hybrid)+智能(Intelligent)+四驅(4WD)為核心,破解行業痛點、重塑技術標準的硬實力。
它不僅破解了增程技術的局限和四驅普及的行業痛點,更以自主創新+普惠體驗,重塑新能源技術的價值標準,成為中國品牌向全球輸出技術話語權的典范。
![]()
跳出跟跑思維
突破三大維度
回望混動技術領域,中國車企在跟跑階段存在兩個核心困境。
其一,技術路線被壟斷。國外車企長期掌控單電機串并聯和單擋混動等主流架構,國內企業多在現有路線上做小幅優化,難以突破雙電機串并聯無法實現四驅、硬派越野無混動方案等瓶頸。
其二,核心性能有短板。比如大排量發動機性能與效率不可兼得、越野場景下電池遇低溫趴窩、防護不足等。對此,國外雖有部分技術儲備,但要么不對外輸出,要么成本極高,導致國內車型在高端混動、越野混動等領域長期無技術可用。
出現這種局面,本質上是中國汽車品牌缺乏原創性技術架構和關鍵領域突破。當技術底層邏輯掌握在別人手中時,國內企業即便在配置、設計上做創新,也難以擺脫路徑依賴,更無法在全球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要實現領跑,就必須跳出只優化別人技術的思維,轉向創造自己的技術,在行業未覆蓋的空白領域、在國外壟斷的核心領域實現突破。
![]()
長城Hi4技術體系的核心價值,就在于跳出傳統混動的跟跑思維,以三大維度的原創+突破,構建中國汽車工業一條自主可控的技術護城河。
第一個維度是動力系統。
在混動動力架構領域,雙電機串并聯無法實現四驅,這曾是行業公認的技術瓶頸,而單一技術路線長期被國外車企壟斷。
直到長城Hi4構建全球首個雙電機多擋串并聯四驅技術體系,通過智能扭矩分配與擋位協同,首次讓雙電機架構具備四驅能力,一舉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在此基礎上,Hi4進一步拓展出覆蓋全場景的動力家族。
其中,Hi4-T技術是國內首款單電機9擋并聯混動四驅系統,精準填補了國內混動硬派越野領域的技術空白。
此前,硬派越野多依賴燃油動力,混動技術因動力響應與脫困能力不足而難以切入。而Hi4-T通過9擋變速與非解耦四驅設計,滿足城市0油耗+極限脫困雙需求。由此,中國品牌率先掌握混動硬派越野的核心技術。
此外,Hi4配套的3.0T發動機,搭載全球首創的耐高溫雙VGT增壓器與高效燃燒系統,實現全球最高工程熱效率,解決了以往大排量發動機性能強則油耗高、效率高則動力弱的行業難題。這一突破,讓中國發動機技術不僅躋身全球頂尖行列,更擺脫了對國外增壓器技術的依賴。
![]()
第二個維度是電池安全。
越野場景復雜,如高低溫、顛簸、磕碰等,對混動電池的功率輸出與安全防護提出極致要求,全球長期缺乏針對越野場景的專用混動電池方案。
長城Hi4瞄準這個空白,研發出全球首創的越野專用電池包。
通過高安全電芯、多層防護殼體與智能溫控系統,該電池包實現同級全溫域功率最大——在-30℃低溫至60℃高溫下,仍能穩定輸出動力,避免低溫趴窩、高溫衰減,同時,具備同級防護超強性能,可抵御越野途中的石塊撞擊、泥水浸泡。經權威檢測,綜合安全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這個創新,不僅讓混動車型首次具備全天候越野能力,而且填補了越野專用混動電池的全球技術空白,為新能源越野車型發展提供了核心安全解決方案。
![]()
第三個維度是越野性能。
傳統越野技術依賴機械硬件和用戶經驗,存在通過性與操控性難兼顧、模式選擇易失誤等痛點。而Hi4則以機械創新+智能算法雙輪驅動,填補多項越野技術空白。
機械層面,它首創底盤升降與反跳解耦的越野懸架技術,通過懸架與車身獨立控制,實現極致通過性與操控穩定性的協同。
此前,懸架設計多為二選一,而Hi4讓兩者兼得,在國內首創穩定桿實時斷開技術,可根據路況自動切換穩定桿狀態,大幅釋放車輪行程,提升復雜地形的脫困能力。
智能層面,Hi4研發全地形智能識別與控制技術,融合大數據模型與AI算法,可精準識別沙漠、巖石、交叉軸等32種越野和3種城市場景,精度高達99%。
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用戶因經驗不足而誤用越野模式的風險,讓新手也能輕松應對復雜路況,標志著越野技術從經驗驅動進入智能驅動的新時代。這種智能化越野控制方案,此前在全球尚無成熟應用。
截至目前,Hi4技術體系已獲得122件授權發明專利,主導制定9項國家標準,用系統化創新筑牢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護城河。
![]()
全場景解決方案
讓用戶直接受益
Hi4并非單一技術,而是長城汽車圍繞省油、好開、安全的核心消費訴求,構建的全場景技術體系,代表著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的智能四驅電混解決方案。
目前,Hi4產品矩陣形成五維覆蓋格局,精準匹配不同用戶需求。
一是針對中型城市SUV與家庭主力車的Hi4基礎版,以三大引擎和9種模式,平衡通勤能耗與日常駕駛質感。
二是面向中大型SUV的Hi4性能版,通過更強動力與高階控制,適配家庭長途出行與高端舒適需求。
三是服務泛越野和城市野營場景的Hi4-Z,憑借功率分流技術與200km+純電續航,兼顧戶外探險與日常節能。
四是專為強越野設計的Hi4-T,以非解耦四驅+3把硬鎖,填補國內混動硬派越野的技術空白。
五是延伸至商用車領域的Hi4-G,為物流運輸提供高效節能的混動方案。
這些按需定制的體系化思維,打破了新能源汽車“一技通吃”的誤區。
![]()
當長城Hi4用全球首創打破混動技術壟斷、填補空白重塑動力格局時,其硬核技術突破最終落向同一個核心——讓用戶在日常通勤、家庭出游、戶外探險等全場景中,獲得更省、更穩、更安心、更省心的收益。
從加不起油的焦慮,到冬天趴窩的顧慮;從越野不敢試的猶豫,到買不起四驅的無奈……如今,這些用戶痛點都被Hi4的一項項技術創新精準擊中并化解,Hi4把技術領先轉化為普通人能摸得著、用得上的生活便利。
而且,通過適配不同技術構型,Hi4讓每個場景下的用戶,都能獲得量身定制的體驗,這正是Hi4區別于單一增程或混動技術的核心邏輯——技術不是目的,滿足用戶全場景需求才是根本。
說到底,Hi4打破技術“卡脖子”、填補國內空白,從來都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讓每位用戶都享受到技術進步的紅利。
![]()
中國市場一度出現增程車火熱,許多車企一擁而上,但長城汽車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背后是技術自信。
事實上,增程本質是Hi4中的串聯模式(即發動機只發電不驅動),但Hi4額外增加了發動機直驅模式。這種設計并非功能疊加,而是針對用戶實際使用場景的優化。
例如,在高速路等中高速巡航場景,發動機直驅比發動機發電+電機驅動的增程模式更高效,百公里油耗可降低1-2L。由此,經常跑長途的家庭用戶每年能節省數千元油費。
而且,面對高速并線、突發避險等極限工況,Hi4的電機快速響應+發動機高效驅動協同機制,讓動力輸出更平順,避免增程模式下電機單驅動力遲滯,帶給用戶加速有推背、超車有信心的安全感。
如果比作洗衣機,那么,增程是洗+甩,Hi4則是洗+甩+烘,顯然功能更全、體驗更好。
![]()
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用戶主導時代,長城Hi4技術體系就是從技術創造價值出發,圍繞用戶需求進行深度開發。
銷量是檢驗技術之價值的最終標尺。過去3年,長城汽車Hi4技術體系相關車型銷售41萬輛,收入913億元。在其帶動下,2020至2024年,長城硬派越野車型市占率從10%攀升至52%,以領頭羊身份,帶動中國自主品牌整體市占率由26.9%提升至80%。
這些數據生動地說明,只有通過技術原創與關鍵突破,中國汽車才能邁過滿足國內需求的關口,上升至引領全球市場,真正從跟跑跨越到領跑。
在全球化布局上,長城Hi4已完成海外上千項標定試驗,產品出口至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9個國家。
![]()
未來,隨著Hi4技術體系繼續向海外輸出,它不再只是一項中國技術,而是全球用戶買得起(普惠價格)、開得爽(全場景體驗)、用得省(低能耗)的四驅典范,推動中國技術轉化為世界標準。
這是長城汽車自主創新戰略的成果,代表著中國汽車工業從能用跨越到領先,為全球汽車技術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