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桐城,一條名為“六尺巷”的古巷,因“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禮讓佳話,穿越三百余載時光,其蘊含的“以和為貴”智慧,如今已催生出一套兼具文化底蘊與實踐效能的“六尺巷工作法”。它不僅是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更升華為一套融合了黨建引領、文化浸潤、群眾自治、法治保障與科技賦能的系統性治理方案,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書寫出生動的“安慶答卷”。
![]()
六尺巷社區工作人員運用六尺巷工作法調解矛盾糾紛。全媒體記者 沈永亮 攝
文脈賡續:
從歷史佳話到治理良方
“六尺巷工作法”的核心,是將“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
今年5月,桐城市民湯某某被任職七年的酒店單方面解約,因補償方案分歧向市綜治中心求助。調解員楊萬山在調解中,借助六尺巷文化墻和一杯清茶緩和氛圍,既講勞動法規的“硬底線”,又談鄰里相處的“軟情理”,最終促成酒店為湯某某就近安排新崗,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調解是借古喻今,倡導‘強者先讓’,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楊萬山說。今年他經手的調解案例同比減少超30%。
在安慶,調解員普遍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則。這份文化力量更在社區治理中落地生根。桐城市文昌街道以“小積分”激活“大治理”,將“六尺巷精神”具象化為正負面清單,并鏈接商戶組建“信用聯盟”。推行以來,當地矛盾糾紛下降27.1%,志愿服務人次增長48.6%。
正如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祖聰所言:“我們將傳統文化價值與和諧司法理念相融合,讓99%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年來,桐城市各類調解組織排查糾紛1416件,同比下降38.8%,調解成功率達99.85%。
實踐深耕:
治理效能在細微處生長
“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命力,體現在安慶各地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中。
岳西縣菖蒲鎮毛畈村黨支部書記姚有志以“六尺巷工作法”凝聚人心,搭建“田園夜話”議事平臺,推行積分制管理,發展特色產業。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0萬元。
在懷寧縣金拱鎮,“鄉村夜話”聊出了污水管網改造、綠化提升等民生需求。如今,懷寧縣縣鄉村三級已開展“夜話”5000余場,解決問題千余項。
潛山市則以“村規民約”為抓手,讓“六尺巷精神”融入鄉土。龍潭鄉杜埠村依靠“睦鄰友好”條款化解糾紛;源潭鎮雙峰社區憑借公約整治環境。“規由民定、約由民守、效由民享”,成為潛山鄉村善治的生動注腳。
宿松縣的“鄉賢調解室”里,蘊含著樸素的治理智慧。“鄉音入耳、大碗茶暖心,矛盾自然就消了。”陳漢鄉廣福村主任朱艷芳說。目前,宿松已建立241個鄉賢調解室,今年以來調解糾紛近2000件,成功率超98%。
望江縣鴉灘鎮設立“黨群說事”平臺,聚焦發展要事,受理事項辦結率達100%。
太湖縣北中鎮玉嶺村“和事佬”調解室里,老黨員們憑借深厚鄉情,巧妙化解鄰里糾紛,為基層治理注入了“銀發力量”。
一年來,安慶培育“六尺巷工作法”基層實踐點37個,衍生出“油事好商量”“鄰里十八匠”“宿事速辦”等特色做法,相關經驗入選全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六尺巷故事”志愿講解項目獲評全國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文化的種子,已在實踐中結出治理的碩果。
核心要義:
“六事”并舉構建治理體系
——黨建領事,錨定核心引領:建立市委書記任總召集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將“六尺巷工作法”推廣運用納入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2024年以來實施“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3438個,推動2萬余名機關黨員下沉社區,織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讓黨建成為治理的“定盤星”。
——禮讓和事,浸潤道德滋養:通過文藝創作、思政教育、修訂村規民約、選樹身邊好人等方式,讓“禮讓”從理念轉化為行為準則;推廣治理積分制,將“六尺巷精神”量化為評價指標,鏈接信用商超、公交出行等266個禮遇場景,引導群眾“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
——群眾說事,暢通民意渠道:搭建“村民說事會”“樓棟議事會”“鄉村夜話”等平臺,召集黨員、群眾、“五老”、“法律明白人”共商共議;全市建成2200余個群眾議事陣地,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多元解事,集成化解力量:推進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整合政法、信訪、人社、民政等部門資源,打造“一站式”矛盾調處平臺;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四調聯動”體系,推動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70余個,在鄉鎮、村和糾紛多發部門設立“六尺巷調解室”,人社部門設立“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209個,發展品牌調解室、鄉賢調解、警民聯調等模式,讓糾紛化解“多路徑、少跑腿”。
——網格管事,推動精細治理:科學劃分基礎網格,構建“黨組織+網格長+網格員+住戶”的全科網格體系,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學習“接訴即辦”經驗,搭建智能平臺優化“接、派、辦、評”機制,讓治理觸角延伸到每一戶。
——群力防事,筑牢安全防線:組建1051支群防群治隊伍,發展“紅袖標”志愿者12847名,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治安聯防;加強重點人群服務管理,落實關愛幫扶;健全特困照護制度,推動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從源頭防范風險,實現“治未病”優于“治已病”。
“六事”環環相扣,讓“六尺巷工作法”成為兼具價值引領與制度支撐、多元參與與過程管理的有機體系,完成了從“單一調處”到“系統治理”的深刻轉型。
價值彰顯:
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的共鳴
“六尺巷工作法”的蓬勃生機,源于它精準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理念——既有歷史的厚度,更有時代的溫度。
安徽省委黨校專家指出,“六尺巷”禮讓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基因:相互妥協蘊含協商民主的精髓,“強者先讓”契合保護弱勢的法治原則,中庸之道呼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這讓該工作法在法治軌道上具備內在合理性,推行中堅守民主協商與法律紅線,實現“法、理、情”的統一。
“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安徽表達。”安慶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邱少暉評價,“六尺巷工作法”以黨建強引領、以文化潤人心、以自治聚合力,筑牢了社會共治之基。
“從實踐看,‘六尺巷工作法’的推廣運用不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促進了干群和諧、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安慶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張耿表示。
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市綜治中心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8174件,化解率達99.43%。
如今,安慶正通過搭建研究中心與社區治理學院等平臺,讓這一文化治理經驗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一條六尺古巷,丈量的是謙和禮讓的東方修養,拓展的卻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廣闊天地。(全媒體記者 雷琳琳)
▌來源:安慶新聞網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