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炒股到底賺了嗎?” 距離2025年收官僅剩2個月,這個靈魂拷問戳中了無數股民的心。
實體經濟寒意未消,股市更是冰火兩重天:港股上半年瘋漲如打了雞血,美股震蕩似過山車,而看似低調的A股,卻悄悄交出了“人均盈利2.2萬”的成績單。但比起這份充滿爭議的平均數據,AI芯片賽道的一匹黑馬更讓市場沸騰——寒武紀,這家曾年虧近5億的“燒錢大戶”,三季度營收暴漲24倍,股價一度超越茅臺登頂A股,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的逆襲大戲。
![]()
24倍增長的營收,A股稱王
10月17日,寒武紀披露的三季報堪稱“核彈級”:前三季度營收飆至46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386%,相當于兩年多前全年營收的24倍;單三季度營收17.27億元,連續三個季度保持10億元以上規模。更驚人的是股價表現:8月以1420元/股的開盤價短暫超越茅臺,市值一度沖破6643億元,單日暴漲900億元,“寒王”稱號實至名歸。從2023年到2025年,這家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超2300%,從幾十元的發行價一路飆升至千元梯隊,成為A股最耀眼的明星股。
或許有人會說,46億元的營收在A股巨頭面前不值一提,但寒武紀的爆發絕非偶然。在AI浪潮與國產替代的雙重風口下,它精準踩中了時代的脈搏。作為本土AI芯片核心供應商,寒武紀的產品就像一款“超級智能大腦”,兼具高運算速度與低能耗優勢,覆蓋云端服務器、邊緣設備、大模型訓練、視頻處理等全場景。從消費電子到低空飛行,從新能源汽車智能升級到工業AI改造,其技術滲透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當下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的黃金賽道。
![]()
“寒王”崛起背后的邏輯
要知道,這家成立僅9年的公司,曾長期深陷“燒錢研發”的困境。在實現量產前,持續的技術投入讓它常年虧損,甚至一度被行業唱衰。但正是這份對AI芯片研發的執著,讓它在風口來臨時具備了承接“潑天富貴”的底氣。除了技術積累,寒武紀提前布局的備貨體系與生態建設,也為業績爆發提供了關鍵支撐。當國產替代成為必然趨勢,當AI技術從概念走向落地,這家早早就站在賽道上的企業,自然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焦點。
然而,在一片狂歡聲中,隱憂也在悄然滋生。首先是客戶集中度過高的致命短板:前五大客戶貢獻了超過95%的銷售額,其中單一最大客戶占比高達79%。這種過度依賴意味著,一旦核心客戶訂單波動,公司業績將面臨巨大沖擊。其次是技術與生態的挑戰,盡管當前技術領先,但AI芯片行業迭代速度驚人,若不能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完善生態體系,很容易被后來者超越。
![]()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估值背后的泡沫風險。目前寒武紀的市盈率和市凈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市場對其的極高期望,可能已經提前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業績。回顧A股歷史,無數明星股在短暫輝煌后因業績不及預期而股價暴跌。對于寒武紀而言,一旦后續營收增速放緩、技術突破遇阻,或者國產芯片行業競爭加劇,其高達數千億的市值很可能面臨大幅回調。
此外,芯片行業漫長的產業鏈與高技術門檻,也讓寒武紀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關鍵原材料供應、制造環節的政策調控、突發事件的沖擊,都可能導致生產延誤或成本上升。真正的行業龍頭,不僅要能在風口起飛,更要能在資本退潮、替代紅利見頂后,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與商業運營能力站穩腳跟。寒武紀能否從“短期爆發”走向“長期穩定增長”,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
高成長后的“隱憂”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寒武紀的暴漲神話既是機遇也是警示。在AI與國產替代的大趨勢下,優質科技企業的成長空間值得期待,但盲目追高往往會淪為接盤俠。與其被短期股價波動裹挾,不如理性看待企業的核心價值:技術壁壘是否牢固、商業化能力是否可持續、風險應對機制是否完善。
從年虧5億到A股“股王”,寒武紀的逆襲故事足夠精彩,但這絕非終點。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企業都沒有永恒的光環。對于寒武紀來說,如何破解客戶集中難題、鞏固技術優勢、消化高估值泡沫,是其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挑戰。而對于整個市場而言,我們更需要思考:在追逐熱點的同時,如何穿透數據的表象,找到真正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優質企業。畢竟,股市的狂歡終會落幕,只有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穿越周期的唯一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