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1月6日訊(記者 趙昕睿)11月4日至7日,開源證券以“乘風破浪,向新而行”為主題,在深圳舉辦2026年度策略會。本次策略會主論壇聚焦宏觀、策略、固收等核心領域,同時圍繞市場主線設置圓桌研討,為2026年投資布局提供方向指引。
本次主論壇分別由開源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剛,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何寧,策略首席分析師韋冀星,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陳曦分別做主題演講,此外,會議還針對科技投資主線與反內卷投資展望兩大核心議題,設置兩場圓桌論壇,展開深度交流。
其中,開源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韋冀星以“‘慢牛不慢’到’平頂非頂’”為主題,圍繞2026年資產配置展望,深入剖析當前宏觀背景下資本市場的核心問題,資產配置邏輯發生哪些變化、牛市空間與節奏有何新特征、背后估值邏輯及配置風格如何定位。
他特別指出,經歷2025年高斜率“估值修復牛”后,“2026年是否仍是牛市、行情是否觸頂”,已成為投資者最關切的核心問題。而本次演講主題已明確給出答案:“非頂”,即當前市場并非頂部。韋冀星判斷,2026年A股將在盈利修復與制度紅利的雙重驅動下,進入資產證券化率中樞持續抬升的真正慢牛階段,行情延續性明確。
2025年開啟的“資產重估牛”在空間上是如何演繹的?
在展望2026年市場前,韋冀星首先復盤了2025年初提出的三大核心策略判斷,目前均已基本驗證:一是市場進入牛市第二階段,“高市凈率、低價股、高價股、績優股”因子凸顯價值,績優定價回歸下無需過度恐高;二是“科技+消費”為主線,“以我為主”邏輯下自主可控是核心;三是高股息因子告別短期超強超額收益,轉為以絕對收益為主。
站在2025年底,韋冀星表示,2026年市場判斷將沿“承上啟下”邏輯展開。“承上”的核心是研判2025年開啟的“資產重估”牛市的空間與節奏,其中證券化率(即巴菲特指標,一國股票總市值/名義GDP)成為關鍵指引。巴菲特曾提出該指標在70%-80%時是最佳買入時機,而截至10月30日A股證券化率為0.88,結合2005-2007年、2014-2015年兩輪指數牛分別觸及1.57、1.16的高點,判斷A股總市值仍有顯著上行空間。
對比歷史行情,本輪牛市至今,先進制造、周期、成長等品類均實現顯著上漲,且無板塊下跌。韋冀星認為,在證券化率達到1.1倍前,各行業仍具上升潛力,倉位將是決定收益的核心因素。
但韋冀星指出本輪行情的特殊之處在于,ETF可能成為本輪居民資金入市的重要新增渠道。今年7月以來,通過主題型、行業型、策略型、非寬基型ETF流入A股額凈流入規模分別達到了900億、1300億、1400億和700億。由于ETF的介入,本輪普漲與以往不同,結構重要性比以往指數牛更高。“指數牛”期間,從“變異系數”(一級行業漲跌幅標準差/漲跌幅均值)可見,本輪指數牛下的行業之間漲幅差異顯著擴大。
數據顯示,今年6月1日到10月21日間,“變異系數”達到了96%,顯著高于以往的指數牛。背后原因有二:一是居民投資模式轉變,通過ETF進行權重被動配置;二是主題及行業ETF分化加速,政策與盈利熱點行業吸金效應顯著,冷門行業缺乏資金承接。基于此,韋冀星判斷,若ETF持續作為增量資金主力入口,行業分化程度將超歷史水平,本輪指數牛賺錢效應會更集中,未來“選行業”的重要性將超過“選股”。
“平頂”后迎來“盈利修復”慢牛
從“資產重估”牛市節奏出發,韋冀星首先點出當前市場的普遍擔憂,多數投資者因慣性思維,對2025年開啟的估值重構行情易產生“見頂”焦慮。對此他明確判斷,2026年大概率不會出現傳統意義上的頂部,“制度牛”驅動下的估值中樞抬升,將推動市場進入更溫和的慢牛過渡階段,2026年前后更可能是“低斜率慢牛”,而非風險更高的“尖頂短牛”。
復盤A股歷史,“尖頂”行情共出現3次,核心特征是指數短期內快速下跌,出清代價高昂;“平頂”行情則有2次,表現為指數頂部震蕩周期長,后續調整雖溫和但進程拖沓。
韋冀星進一步指出,2026年的慢牛過渡階段,整體或類似2019年二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的行情,但區別在于明年估值中樞抬升將帶來更平緩的走勢,這一判斷由四大邏輯支撐:一是杠桿風險處于可控區間;二是市場供給節奏更平滑;三是資金結構穩定性增強;四是分子端(企業盈利)存在修復機會。
對于證券化率上行后的行情收尾方式,韋冀星認為,不排除階段性回落,但估值中樞大概率會顯著上移,且回落過程將較為平緩。他強調,本輪行情中證券化率穩態中樞預計持續上行,且基于三重驅動力,抬升幅度或較為顯著:
邏輯一:十年一輪的制度改革持續提升資本市場參與度。制度優化為權益融資比重提升、直接融資擴容提供長期保障,奠定了證券化率內生性上行的基礎;
邏輯二:資產替代邏輯強化。隨著地產投資屬性減弱,權益市場正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新主場”,資金從“房產-理財-股票/基金”的結構性遷移,推動證券化率底部抬升;
邏輯三:結構改革加速落地。公募行業改革、中長期資金入市、養老金等制度性建設推進,為證券化率底部持續上移提供支撐。
在2026年大勢研判中,“十五五”規劃《建議》稿是核心錨點。韋冀星表示,2026年既是“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未來五年指引性政策出臺最密集的一年,對投資者而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方向,將是全年最重要的關注點之一。
明年A股盈利將呈現出“廠”字型復蘇
在DDM(股利貼現模型)分析框架下,韋冀星認為,對股價中長期走勢指引最強的核心變量,是分子端的企業盈利。他判斷,2026年A股盈利將呈現“廠”字型復蘇態勢,盈利底部或出現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
其中,財政政策是影響分子端的最大邊際力量,預計地方財政將發力“自救”,中央則會加大邊際支出力度,通過“動態調整”保持靈活性,整體財政支出呈上行趨勢,但增幅相對平緩。與此同時,2026年市場將迎來積極信號,企業資產負債表有望顯現趨穩跡象。
從分母端看,新“國九條”落地、公募行業改革、中長期資金入市機制建設及ETF市場發展,共同構成了制度性流動性紅利,為“制度牛”筑牢基礎。
需注意的是,分子端盈利與分母端流動性,均會受到海外要素的擾動。韋冀星預計,2026年外部干擾因素仍將存在,但市場需堅持“以我為主”的主線。他強調,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全球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中美經貿關系處于“互相制衡”狀態,中長期來看,在存量競爭格局未變的前提下,階段性分歧或成常態。
海外層面的不確定性還體現在穩定性上:一方面,全球債務問題持續加劇;另一方面,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正在下降。不過,外部環境也存在積極變量。韋冀星分析,2026年海外貨幣環境將進一步寬松,市場預期美聯儲明年有望累計降息100個基點,但中長期利率水平仍會受到通脹預期及經濟增長前景的制約。
因子選擇更關鍵,建議“4+1”配置
從市場結構演進趨勢看,韋冀星研判,隨著行情從“估值牛”向“制度牛”切換,盡管科技仍是核心主線,但市場表現將更趨均衡,因子選擇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事實上,開源證券研究團隊自2025年7月起便持續強調“科技為先”,將其定為貫穿本輪牛市的最強主線。韋冀星解釋,堅定推薦科技作為中長期主線,核心邏輯在于該板塊具備三大中長期優勢:相對盈利優勢突出、海外映射邏輯清晰、與全球半導體周期形成共振上行。
除科技外,2026年另一主線將由“反內卷”引領。他分析,在盈利修復的順周期機會中,PPI是核心關注指標;結合2026年分子端“廠”字型復蘇的判斷,順周期板塊與科技板塊均有望迎來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較早布局紅利風格研究的團隊,開源證券早在2022年3月就已提出紅利風格占優的觀點。韋冀星表示,2026年從賠率、盈利、資金三大維度看,紅利風格表現將優于2025年,但大概率不會重現2022-2023年的極致占優行情。
整體而言,2026年A股風格將更趨均衡,科技、“反內卷”、紅利三大方向均存機會。但韋冀星特別指出,明年市場將從“行業貝塔投資”轉向“因子投資”,風格切換或更為頻繁,因子選擇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針對因子選擇?韋冀星建議先看業績期有效性最強的盈利因子,包括△g、盈利增速、營收增速;中長期維度,營收增速、盈利增速、ROE、ROIC是盈利因子中最有效的。
韋冀星總結,2026年投資需兼顧行業與因子,行業配置可遵循“4+1”思路,包括科技成長自主可控、PPI改善預期疊加廣譜反內卷、出海+全球產業競爭力提升、內需結構轉型+消費復蘇,以及中長期底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