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最近突然在對待中國時態度放軟,引發廣泛關注。10月17日,他在福克斯商業新聞網的一檔節目中坦言,此前宣布要對華重啟的高額關稅 “不可持續”。而特朗普態度的改變,除了中國打出稀土王牌以外,還與一個重要因素有關。
![]()
10 月 17 日晚間,特朗普在《福克斯商業論壇》節目中接受專訪時,首次松口提及對華關稅政策。當被問及 “是否仍計劃對價值 3000 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 15% 關稅” 時,他明確表示 “這一政策需要重新評估,因為它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來說不可持續”。這一回答距離他 9 月 20 日在競選集會上 “對華關稅要再漲 20%” 的表態僅過去 27 天,立場轉變引發美國商界與輿論的廣泛關注。
![]()
節目中,特朗普進一步解釋態度轉變的原因,承認 “美國很多行業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尤其是電子、家具、紡織等領域。他舉例稱,“我們調查發現,美國市場上 85% 的小型家電來自中國,若加征關稅,最終買單的是美國民眾,這會讓他們的生活成本上升”。這番表述與此前 “關稅由中國承擔” 的論調形成明顯差異,也被解讀為對美國國內經濟壓力的妥協。
![]()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內部此前已出現政策分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10 月 12 日發布的《對華貿易政策評估報告》顯示,2024 年美國企業因對華關稅額外支出達 420 億美元,其中 78% 的成本轉嫁至終端消費者,導致相關商品零售價平均上漲 12%。
報告還提到,美國零售商協會、電子產品制造商協會等 12 個行業組織在 9 月至 10 月期間,先后提交請愿書,反對重啟高額關稅,認為這將 “加劇企業經營困境,影響就業穩定”。這些內部壓力,最終推動特朗普在 10 月 17 日公開調整立場。
![]()
數據支撐
美國商務部 2025 年 10 月 15 日發布的月度貿易統計報告,為特朗普態度轉變提供了數據佐證。報告顯示,2025 年 9 月,美國對華進口總額達 302 億美元,日均進口金額恰好為 10 億美元,較 2024 年同期增長 8%,創 2020 年以來單月新高。從品類來看,機電產品、輕工產品、農產品是主要進口類別,分別占進口總額的 45%、25%、12%。
機電產品進口的依賴度尤為突出。9 月美國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 135.9 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家用電器分別進口 42 億美元、38 億美元、25 億美元,占美國同類商品進口總量的 65%、72%、58%。美國消費電子協會 10 月 16 日的調查顯示,若對華加征關稅,美國市場上智能手機均價將上漲 18%,筆記本電腦均價上漲 15%,這對即將到來的 “黑色星期五” 購物季將造成直接沖擊 —— 該協會預測,關稅可能導致今年購物季消費支出減少約 80 億美元。
![]()
輕工產品與農產品的進口需求同樣難以替代。9 月美國從中國進口家具、玩具、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 75.5 億美元,其中家具進口占美國市場份額的 48%,玩具占比達 70%。農產品方面,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加工食品、水產品分別為 18 億美元、12 億美元,尤其是冷凍蝦、果汁等產品,中國供應占比超過 50%。美國農業部 10 月 14 日的分析指出,“短期內難以找到能替代中國的供應方,若加征關稅,將導致相關農產品價格上漲,增加民眾生活成本”。
![]()
從貿易結構來看,美國對華進口的 “剛性需求” 明顯。2025 年 1-9 月,美國對華進口總額達 2680 億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 16%,中國仍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于墨西哥(占比 18%)。但與墨西哥以能源、汽車零部件為主的進口結構不同,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多為民生消費品與工業中間品,替代性更低,這也決定了美國難以承受對華進口的大幅波動。
![]()
中國出口激增的 “直觀信號”
與美國對華進口激增相對應的,是中國主要港口近期出現的擁堵現象。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大型港口的數據顯示,2025 年 9 月至 10 月中旬,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 12%-15%,其中出口美國的集裝箱占比達 30%,導致碼頭作業壓力顯著增加。
上海港的擁堵情況最為典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 2025 年 10 月 18 日發布的運營報告顯示,10 月 1 日至 17 日,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 420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14%,其中出口美國的集裝箱量達 126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20%。受此影響,上海港外高橋碼頭的集裝箱堆存密度達 90%,較正常水平高出 25 個百分點,船舶平均靠泊等待時間從 3 天延長至 5 天,部分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貨輪甚至需要提前兩周預約泊位。
![]()
寧波舟山港、深圳港也面臨類似情況。寧波舟山港 10 月 17 日的數據顯示,該港近期日均集裝箱吞吐量突破 15 萬標準箱,出口美國的集裝箱占比從 25% 升至 32%,碼頭已啟用臨時堆場緩解壓力。深圳港則在 10 月 15 日發布通知,將出口美國的集裝箱查驗效率提升 30%,以加快貨物周轉,但即便如此,部分貨輪仍需等待 48 小時以上才能完成裝貨。
![]()
港口擁堵的背后,是美國企業為規避潛在關稅風險而提前備貨。美國零售商協會 10 月 16 日透露,已有 60% 的美國零售商提前啟動 “黑色星期五” 備貨,將原本 11 月的訂單提前至 9-10 月完成,這直接導致中國港口出口訂單激增。
深圳一家玩具出口企業負責人在 10 月 17 日接受采訪時表示,“9 月以來,美國客戶的訂單量同比增長 30%,且要求盡快發貨,我們不得不加班加點生產,港口擁堵也讓我們的交貨周期延長了一周”。
![]()
戰略資源的 “制衡作用”
除進口依賴外,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戰略優勢,也成為影響特朗普態度的重要因素。美國地質調查局 2025 年 10 月發布的《礦產資源報告》顯示,2024 年美國稀土消費量為 1.2 萬噸,其中 85% 依賴從中國進口,而稀土是制造芯片、新能源汽車、軍工產品的關鍵原材料,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供應源。
2025 年 9 月,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稀土冶煉分離產能占全球的 85%,稀土功能材料產能占全球的 75%,在稀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具有絕對優勢。美國能源部 10 月 12 日的內部報告承認,“美國本土稀土產能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 15%,且缺乏冶煉分離能力,若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將對美國高科技產業與軍工生產造成嚴重沖擊”。
![]()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建立起完善的稀土管控體系。2025 年 8 月,中國修訂的《稀土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對稀土開采、冶煉分離、出口實行總量管控,同時加強對稀土產業鏈的監管,防止稀土資源無序出口。這一政策讓美國企業感到擔憂 ——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10 月 15 日致信特朗普政府,警告 “若對華加征關稅引發中國稀土反制,美國芯片產業將面臨‘斷供’風險,可能導致 50% 的芯片生產線停工”。
![]()
結語
正是在進口依賴與稀土制衡的雙重作用下,特朗普在 10 月 17 日公開軟化對華態度。截至 2025 年 10 月 20 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尚未公布新的對華關稅政策,外界普遍預測,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推遲或降低原定的關稅增幅,以平衡國內經濟需求與政治訴求。而中國港口持續的擁堵現象,仍在直觀地證明:中美貿易的緊密關聯,早已成為雙方都無法忽視的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