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朋友圈,一條長文悄然浮現。沒有激烈的控訴,沒有情緒的宣泄,只有冷靜而堅定的追問——這位杭州家長,再一次把許多人心照不宣的“教育潛規則”,推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
![]()
“我們爭取的,從來不是一個班長的頭銜,而是一個‘程序正義’的常識。”
“我們質疑的,也從來不是一個‘好用’的錯題本,而是一個‘收費正當性’的問題。”
這兩句話,像兩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事件表象之下更深層的肌理。也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件看似普通的家校溝通,會演變成一場全網關注的公共議題?
一、事件的背后,是家長對“規則公平”的執著
事情要從一個月前說起。
學軍中學某班級選班長,設置“兩正一副”的職位,童同學當選副班長。這本是校園日常,卻因童爸爸的一次質疑,掀起波瀾。
他反對的,不是孩子“沒當上正班長”,而是老師“隨意決斷”的選拔方式。
“程序正義”,這個常出現在法律與公共事務中的詞,被一位家長用在了班級管理中。有人說他小題大做,但他說:“今天我的孩子遇到不公,我可以教他忍耐;明天別的孩子呢?”
這背后,是一個現代家長對教育環境的深切期待:我們希望孩子在一個透明的規則中競爭,而不是在模糊的“人治”中學會妥協。
二、從“班長之爭”到“錯題本之問”:家長的追問在升級
事件后續的發展,更值得深思。
在家校溝通陷入僵局后,童爸爸將矛頭指向了班級使用的“收費錯題本軟件”。學校解釋其為“自愿使用”,但他質疑:“當學校已有的項目包含同樣功能,為什么我們要為重復的服務二次付費?”
這已不僅是個人情緒的宣泄,而是對校園收費邊界的公共性質疑。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類似經歷:某些“自愿”項目,在集體環境中無形中成了“半強制”。我們常常為了“不惹麻煩”而沉默,但這位父親選擇了發聲。
他說:“今天我們可以為‘好用’而放棄追問,明天就可能要為更多‘看似合理’的收費項目買單。”
這句話,戳中了多少家長的隱痛?
三、他的堅持,為何能引發如此多共鳴?
不是因為他的孩子是“受害者”,而是因為他代表了許多沉默家長想說卻不敢說的聲音:
- 對形式主義管理的厭倦—— “兩正一副”的職位設置,是否真的出于教育考量?
- 對收費項目泛濫的警惕—— 哪些是真正必要的教育服務,哪些是巧立名目的消費?
- 對溝通渠道失效的無奈—— 當家長提出合理質疑,為何得到的不是解釋而是“不滿意可以轉班”?
他的發聲,不是在與某一位老師為敵,而是在呼喚一種更健康、更透明、更尊重規則的家校關系。
四、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塑造。
孩子在校園里學到的,除了課本知識,還有如何理解公平、如何面對權威、如何捍衛權利。
如果我們教孩子“公平競爭”,卻在實踐中默許“隨意決斷”;
如果我們教孩子“獨立思考”,卻在面對不公時要求他們“學會忍耐”——
這其中的割裂,該如何解釋?
這位家長在文末寫道:
“我們每一次對不公規則的沉默,都是在降低我們孩子未來所要面對的公平底線。”
這句話,值得每一個教育參與者深思。
結語:這不是一個人的戰爭
事件至今,錯題本軟件已開始退費,相關視頻被下架,但討論不應停止。
這位杭州家長的深夜發文,與其說是一封控訴信,不如說是一封倡議書——
它呼吁家長:你的合理權益,需要你勇敢發聲;
它提醒學校:教育的公信力,建立在每一條規則的透明之上;
它告訴我們所有人:好的教育,是讓公平成為一種習慣,讓尊嚴成為一種常態。
也許我們無法立刻改變所有不完美的規則,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每一次認真的追問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