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的一個夏夜,明定陵地宮深處亮起手電筒的光柱。考古人員在萬歷皇帝棺槨旁,發現了三口密封的青花陶罐。
揭開罐蓋時,黏稠的膏狀物質順著罐壁流下,散發著淡淡的油脂氣息。誰也沒想到,這不起眼的東西,竟會解開一個困擾史學界兩千年的謎題。
謎題的源頭,在公元前 210 年的山東瑯琊海邊。那個一統天下的帝王 —— 秦始皇,曾親手射殺一頭 “大蛟魚”。這生物究竟是什么?史書語焉不詳,直到定陵的膏狀物現身。
一、瑯琊驚變:帝王與 “海怪” 的對峙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車駕停在瑯琊臺。這座臨海高臺,曾見證他三次東巡的足跡,也藏著他最迫切的渴望 —— 長生不老。
![]()
此時的秦始皇已 49 歲,身體因常年操勞和丹藥侵蝕日漸衰敗。方士徐福出海求仙藥數年不歸,讓他焦躁不安。就在這時,徐福突然現身,帶來了 “仙藥可得” 的消息。
但徐福話鋒一轉,編造了一個謊言:“蓬萊仙藥本可取得,卻被海中大蛟魚阻攔,愿請善射之士同行,見則射殺之。” 這番話被司馬遷鄭重寫入《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對徐福的話深信不疑。此前他派盧生等方士求藥,耗費巨萬卻一無所獲,早已怒火中燒。如今聽聞有 “障礙”,立刻調集船隊,親自帶著連弩出海。
船隊在黃海海域搜尋數日,終于在黎明時分發現目標。《史記》只用 “遇大蛟魚于海中,射殺之” 九個字記錄此事,但字里行間藏著驚心動魄。能讓帝王親自動手,這生物絕非尋常。
李白在《古風》中曾寫道:“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這位詩仙或許沒想到,秦始皇的 “茫然” 里,還藏著與巨型海怪對峙的驚魂時刻。
二、千年迷霧:“蛟” 到底是何物?
秦始皇射殺的 “大蛟魚”,成了后世解不開的謎。古人對 “蛟” 的描述向來混亂,給解謎蒙上了層層迷霧。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蛟,海魚也,皮可飾刀。” 這一定義將 “蛟” 歸為海魚,但未說明具體種類。到了清代,學者段玉裁直接斷言 “蛟即是鯊魚”。
可鯊魚與《史記》中的記載對不上。鯊魚體型雖大,卻鮮有能讓船隊緊張戒備的個體,且性情多溫順,與 “具有攻擊性” 的描述不符。
更多文獻將 “蛟” 神化。《山海經》說它 “似龍而無角”,《淮南子》稱其 “能興風作浪”。在民間傳說里,蛟更是能化龍的神物,這讓射蛟事件漸漸淪為帝王神話。
現代學者曾提出多種猜測:有人說是鯨鯊,畢竟它是現存最大的魚類;也有人認為是巨型章魚,其觸手能給古人帶來 “海怪” 的錯覺。
但這些猜測都有漏洞。鯨鯊性情溫和,不會主動攻擊船只;巨型章魚多生活在深海,極少出現在山東沿海淺水區。直到定陵的膏狀物被送去檢測,真相才初露端倪。
三、定陵驚雷:鯨魚油里的千年真相
1956 年,定陵挖掘現場的考古人員將膏狀物樣本送往實驗室。檢測結果讓所有人震驚:這竟是純度高達 99% 的鯨魚油!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鯨魚油是萬歷皇帝墓室長明燈的燃料。古人早已發現,鯨魚油燃點極低,且耐燒性極強 —— 每立方米鯨魚腦油,能連續燃燒十余年。
![]()
這一發現并非孤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早有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此前學者對 “人魚膏” 爭論不休,定陵的鯨魚油給出了答案。
王子今在《略論秦始皇的海洋意識》中指出,秦始皇對海洋的探索,既包含求仙的迷信,也藏著對未知資源的渴求。鯨魚油,就是當時最珍貴的海洋資源之一。
那么,定陵的鯨魚油與秦始皇射蛟有何關聯?三條線索逐漸串聯成完整的證據鏈,揭開了 “大蛟魚” 的真實身份。
四、三重佐證:“大蛟魚” 就是鯨魚
1. 稱謂演變:古人的 “模糊分類學”
古代沒有現代生物分類體系,對巨型海洋生物多統稱。唐代《嶺表錄異》將鯨魚稱為 “海鰍”,說其 “脂膏如凝脂”。而 “蛟” 則是對所有大型、有攻擊性海怪的泛稱。
鯨魚浮出水面時,背鰭高聳如帆,遠遠望去酷似傳說中的 “蛟”。秦始皇船隊初見時,將其認作 “大蛟魚”,完全符合古人的認知習慣。
更關鍵的是,徐福在奏言中特意提到 “大鮫魚” 阻礙求仙。他常年出海,不可能不認識鯨魚,用 “蛟魚” 稱呼,正是迎合了秦始皇對神異事物的迷信。
2. 地理吻合:山東沿海的鯨類家園
山東半島至黃海海域,自古就是鯨類洄游的重要通道。直到近代,這里仍有頻繁的捕鯨記錄。
萬歷年間的《膠州志》記載,當地漁民 “春汛見巨魚,長十丈許,群游海面”。這里的 “巨魚”,正是洄游的鯨群。
秦始皇東巡的瑯琊臺,位于今山東青島附近,恰是鯨類洄游的必經之地。兩千年前,一頭鯨魚因迷路或受傷靠近海岸,與秦始皇船隊相遇,完全在情理之中。
3. 技術可行:秦漢連弩的致命威力
有人質疑,古代弩箭能否射殺鯨魚?答案是肯定的。秦漢時期的連弩技術,早已達到驚人水平。
秦俑坑出土的連弩,射程可達三百步(約四百五十米),箭鏃由青銅鑄造,鋒利無比。更有文獻記載,這種連弩能 “洞穿堅甲”,對付鯨魚的皮肉綽綽有余。
秦始皇作為沙場出身的帝王,箭術精湛。他親自操作連弩,瞄準鯨魚要害射擊,將其射殺并非難事。這也解釋了為何史書要特意強調 “親自以連弩射殺之”。
五、千年傳承:被皇室壟斷的鯨魚資源
秦始皇射殺鯨魚,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古代皇室利用鯨魚資源的縮影。從秦漢到明代,鯨魚始終是被壟斷的戰略資源。
漢代有 “南海獻鯨油” 的記載。每年冬季,南海郡都會將提煉好的鯨魚油送往長安,供皇宮照明和祭祀使用。這種貢品制度,一直延續到唐代。
唐代《嶺表錄異》對鯨魚油的提煉方法有詳細描述:“取其脂,煉之成膏,可照久不滅。” 可見當時煉油技術已十分成熟。
到了明代,鯨魚油的用途更加廣泛。除了制作長明燈,還用于宮廷取暖和兵器制造。定陵出土的鯨魚油純度極高,說明明代對鯨魚油的提煉已達到頂峰。
這種對鯨魚資源的壟斷,也解釋了為何古人對鯨魚的記載多模糊。皇室不愿民間知曉這一珍貴資源,便刻意用 “蛟”“海鰍” 等名稱掩蓋真相。
六、歷史回響:神話背后的海洋探索
秦始皇射蛟的傳說,終究從神話回歸歷史。但這個故事的意義,遠不止解開一個生物謎題。
![]()
它藏著古人對海洋的復雜情感: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探索的勇氣。秦始皇雖然因求仙顯得荒誕,但他組織船隊出海、利用海洋資源,客觀上推動了早期海洋探索。
更值得深思的是,從秦始皇陵的 “人魚膏” 到定陵的鯨魚油,兩千年間皇室對鯨魚油的依賴從未中斷。這背后,是中國古代海洋資源利用的智慧與局限。
李商隱曾寫詩感嘆:“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 徐福騙走了三千童男童女,留下了 “大蛟魚” 的謎團。兩千年后,明定陵的鯨魚油終于給出答案。
如今,瑯琊臺的海風依舊吹拂,定陵的陶罐早已空寂。那些曾經照亮帝王墓室的鯨油燈火,雖已熄滅,卻照亮了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 一段關于人類與海洋相遇的故事。
而秦始皇射蛟的那一刻,也永遠定格在歷史中。它不再是帝王的神化表演,而是一個時代對海洋的追問,一聲穿越千年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